首页 男频 游戏竞技 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全文免费完整版阅读_张振鹏_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最新章节更新全集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张振鹏 13961 2024-08-31 08:45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就是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上,去理解并包容你所不能接受的事情,同时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引导和处理。父母在蹲下的一瞬间,就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就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与他是平等的。这样,孩子就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把内心的想法告诉父母,使自己与父母有共同语言,达到心与心的默契沟通。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事例1:

一场大雪后,孩子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冻坏了,就不让他出去,把他关在屋子里。任凭孩子苦苦哀求:“妈妈,你就让我玩一会儿吧,我玩一会儿就回来。”

可是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太冷了,会着凉感冒的。他们都比你大,会欺负你。你有这么多的玩具,在家自己玩多好啊!”

孩子委屈地哭了,他想:这么一个小天地怎么能与打雪仗相比呢?

事例2:

一个小男孩,在吃完葡萄后把核埋在一个花盆里。爸爸说:“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核是种不出来的。”男孩说:“我想创造奇迹。”爸爸见他不听劝告,仍然天天观察核有没有发芽,非常生气,于是就打了他,还把花盆摔碎了。

一天,男孩看见邻居家的女孩也在种葡萄核,就告诉她:“核是种不出来的,要用葡萄藤插栽才行。”女孩说出了令他吃惊的话:“我想创造奇迹。”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了葡萄藤,女孩开心极了。可男孩却哭了,因为他看见,那棵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偷偷栽进去的。

孩子的心灵就好像一本书,父母需要用心去体会才能读懂。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每天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似乎最了解孩子,殊不知,如果不能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当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更是让孩子备感孤独,在找不到玩伴的前提下,在被父母寄予了厚望的情形下,在父母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情况下,孩子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就变得更加贫瘠。

孩子与父母的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孩子需要父母了解,父母也需要了解孩子。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却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项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父母表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困惑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孩子的心思,不懂得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对于这样的结果,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不要因此就在教育孩子的进程中产生“退缩”情绪,相反,一定要积极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不了解孩子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心理动态等等。孩子的做事方法往往带有时代特色,而父母的做事方法却往往带有过去时代的痕迹,因为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如果父母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会对孩子有很好的了解。

所以,父母除了给予孩子各方面的关心与照顾外,还要注意从一些细小的方面观察孩子,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帮助孩子。很多父母自以为,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想也从没有想过在这方面花时间,只是凭感觉去判断孩子的想法,这样的父母没有责任心,这样的做法也很无知。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敏感的。所以,父母不应把焦点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况,努力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理解,找到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这样,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亲子沟通小贴士

作为父母,只要保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并以此心境为出发点去接触、理解孩子,就会找到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不要用成人功利和世故的心态去衡量孩子天真的想法,并残忍地践踏孩子的梦想,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知孩子,并因势利导,呵护孩子纯洁无暇的想法。

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一位妈妈问孩子:“孩子,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想做爸爸。”

妈妈很吃惊地问:“这是为什么啊?”

孩子说:“做爸爸多好啊,能抽烟、喝酒、打麻将,没地方出气时还可以打孩子,真是不错啊!”

但愿这只是个笑话而已,但却值得很多为人父者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父亲?是不是“严于律孩子而宽以待己”了呢?

作为父母,要求孩子怎样做,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千万不能要求孩子一套,对自己要求又是另外一套。这样,父母肯定得不到孩子的尊重与信任,自然地,孩子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现在,一方面孩子需要父母与他平等相处,但另外一方面,父母在潜意识中拒绝与孩子平等,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孩子,但这样做,孩子并不“买账”。

一位中学生这样说:“自从上了中学后,爸爸妈妈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不许’和‘应该’,还有‘轮不上你来教育我’之类的话,时间一长,我就不愿意理他们了,因为我觉得这不平等。”这位中学生不接受父母的原因很明显,他认为父母与他不平等。

所谓平等,是指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谈心与交流,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更好地进行亲子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疑问,才能让家庭和谐友爱。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好像管道里的水一样,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只会流向低的一头,只有两头差不多一样高的时候,水才能够两头互流。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跟孩子平等地对话。

一位母亲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参考:“我让女儿和我们一起吃饭,把她和大人同等对待。吃饭时的谈话也是选择她能够听得懂的话题,当然也鼓励她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家庭,吃饭时不让孩子说话,有的甚至是在不吃饭时,孩子也必须畏畏缩缩,这样做,孩子不会有任何的自尊心,这样对孩子是不平等的。”

在发现孩子某些地方有不足时,有智慧的父母会以平等的心态,用量的方式,用富有情理的话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他们会用“如果”“试试”“或者”等词语给孩子提建议,也会用“你自己决定吧”“妈妈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等引导性的话让孩子自己去衡量、做决定。

实际上,父母的话里已经包含了暗示性的建议,同时把决定权给了孩子,这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当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时,他就会更加自信,更加喜欢与父母交流。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曾说:“怎样是幸福的童年呢?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在温柔地爱他们的孩子时,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事实也证明,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是非常有效的。

亲子沟通小贴士

? 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相处,就会满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会表现出快乐之情,就会十分配合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有主动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意识,只有这样,父母的行为才会让孩子感觉到平等。

请放下家长的架子

《成长的烦恼》是一部美国家庭教育喜剧,曾经风靡全美,在中国也曾有很高的收视率。该剧的主人公是杰森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女儿卡萝尔,大儿子迈克,小儿子本。可以说,他们全家永远充满着活力。

杰森夫妇从来没在孩子们面前摆过家长的架子,他们把三个孩子当成朋友,对待三个孩子的态度总是那么平等友好。

女儿卡萝尔十分聪明好学,杰森夫妇以她为骄傲。在卡萝尔可以跳级升学时,杰森夫妇没有盲目高兴,也没有胡乱地指挥,他们与卡萝尔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引导女儿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大儿子迈克十分顽皮捣蛋,经常做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杰森夫妇简直为他操尽了心。但是,杰森夫妇并没有斥责、打骂过迈克,他们总是坚持给迈克机会,鼓励他自己去做决定。

对于年幼的小儿子本,杰森夫妇同样没有一点家长的架子,给予他的依旧是和谐友好的态度,他们并不认为本的年龄小就应该管制他。在家里,本就像一个机灵鬼,他经常会想出一些十分古怪的主意,但杰森夫妇总能平静地与他讨论问题,鼓励他独立做事。

杰森夫妇认为,孩子应该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并受到他人欢迎的人,所以,他们从孩子很小时,就用真诚、宽容和幽默来消除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烦恼,给孩子和家庭带来欢乐。

要想与孩子有很好的沟通,还需要父母能够把家长架子放下来。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这样做,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总是喜欢想当然地思考问题,总是认为自己是父母,有绝对的权威,殊不知,放下家长的架子才是有效的亲子沟通的密码之一。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沟通不是在任何人之间都能实现的,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的确是这样,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孩子才愿意与父母沟通,才愿意把心里的话说给父母。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曾这样告诫父母:“如果您放弃权力,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这样做的父母寥寥无几。

实际上,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之所以不顺畅,完全是因为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说对了孩子得听,说错了孩子还得听,可想而知,十足的家长作风怎么能让孩子服气呢?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爸爸打儿子,5岁的儿子十分委屈,他盯着爸爸愤怒地问:“你凭什么打我啊?就因为你是爸爸吗?”面对儿子的话,那位爸爸无言以对。所以,要想逾越亲子沟通的鸿沟,父母就必须放下架子,不以长者的身份和权威对孩子发号施令。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与孩子沟通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真诚地交流。如果父母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总是一副十分严肃的面孔,总是一种不容冒犯的形象,那孩子就畏惧与父母沟通,就很难从父母的言行中获得快乐与自信,很难获得人生成长的体验。所以,只有收起家长的架子,才能创造一个愉悦的亲子沟通氛围。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台湾的一位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曾发现他3岁的女儿最不爱逛商场,每次领她去,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这位父亲很不理解,因为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可女儿为什么不爱来呢?

一天,他又领着女儿在商店里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女儿系鞋带。就在那一瞬间,他终于发现了女儿不爱逛商场的原因。因为他也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景象,那是多么可怕,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女儿的眼中根本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角的书包……而且还时不时地磕碰女儿的脸和弱小的身体。

他想:别说女儿了,自己都不想呆下去了。可是,当他把孩子扛在肩上准备离去时,孩子却突然不走了,原来她看见了她喜欢的玩具。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做儿童工作,不能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讲话,一定要蹲下身来与孩子说话,和他在同一个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实际上,这位主持人的发现也解决了很多父母的困惑,让父母们知道在与孩子沟通时自己应该怎样做,那种居高临下审视孩子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风景,却意外地发现,在孩子的视野里,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同!这个发现给这位作家眼前一亮的感觉,从那以后,他改变了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看到4岁的儿子吃完饭要下地去玩时,她也立即离开了餐桌,蹲下来面对着孩子说:“你是不是要坐到离餐桌远一点的地板上去画画呀?”孩子点点头,高高兴兴地坐到一边的地板上,认真地画了起来。这位母亲在谈起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时这样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同我说话的。孩子也是人,只是他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和他说话……”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就是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上,去理解并包容你所不能接受的事情,同时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引导和处理。父母在蹲下来的那一瞬间,就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就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与他是平等的,孩子会体会到父母已经不高高在上。这样,孩子就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就喜欢把内心的想法告诉父母,使自己与父母能有共同语言,能够达到心与心的默契沟通。

要知道,“蹲下来”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内容上的,是父母与孩子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眼光和认真而亲切态度,把孩子当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个体。

卢勤也曾指出,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的思想,知道他要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一旦父母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就等于调整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亲切与温暖,就会在这样的感受中体验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孩子也就更加喜欢、亲近和信赖父母,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尊重孩子的选择

事例1:

格林斯潘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也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学音乐的。

他的母亲是个小提琴手,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教育下学习音乐,而且自认为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后来,他报考了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就跟着乐团四处演出。但是,格林斯潘越来越发现自己对音乐并没有太多热情,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于是,他选择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专攻金融。他的父母并没有干涉他,而是尊重了他的选择。毕业后,格林斯潘去了华尔街。

正是因为格林斯潘的父母尊重他的选择,把选择权交给了他,他才会选择了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在金融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事例2: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说:“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如果你能考上,就让你读。’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因为那时我的第一次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的权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努力地读书,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学校。”

选择是一种能力。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机会,但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选择的能力,那他就很有可能抓住机会,走向成功。如果凡事都依靠他人作选择,那机会就会与他擦肩而过,永远也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每位父母都知道,自己不能替代孩子过未来的生活,也不能帮孩子在未来做任何决定。每个孩子都将自己面对未来的生活,面对将来的选择并承担相应的结果。所以,父母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尊重他的选择。

父母要在让孩子进行选择的同时,给孩子指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告诉他要承担他所做出选择的一切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自己心甘情愿的基础上,选择未来,发展自己,从而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斯宾塞认为,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孩子以后怎样去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专业;发展什么,放弃什么。所有的选择都必须由孩子自己做出。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位父母都尊重孩子的选择,也不是每位父母都重视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和勇气。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学习诗歌,但喜欢做航模,这两种活动都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发展。但父母却希望孩子可以掌握高雅的艺术,结果孩子痛苦地学了,但内心却一直向往着做航模,永远失去了快乐。

父母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他学会独立选择,成为自己的主人。孩子从自己错误中学习到的比从父母正确的指导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父母只提供参考意见,最后的选择权属于他自己,而且随着他的成长,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

最大程度地尊重、培养孩子的选择权利,不仅使孩子养成独立的意识,还会让孩子学会为选择付出,为选择而承担结果。实际上,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尊重孩子的未来。

亲子沟通小贴士

自主选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不容忽视。孩子需要独立性,试想,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听话,等着别人帮自己作决定或做事,进入社会后就算不被抛弃,也不会被重视。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一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他的生活。父母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而要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不对孩子隐瞒真相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不仅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领袖,还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甘地夫人认为: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使他们以后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作为母亲,必须帮助孩子平静地接受挫折,发展自我克制力。所以,不要刻意对孩子隐瞒什么。

大儿子拉吉夫在12岁时因病需要做一次手术。医生在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时,打算对他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他想安慰孩子说:“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

可是,甘地夫人却认为这样不妥,因为孩子已经懂事了。所以,她及时阻止了医生的善意行为。随后,甘地夫人来到拉吉夫的床边,平静地告诉他:“手术后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谁也不能代替你受苦,因此,你一定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哭泣或叫苦都不能减轻你的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孩子,你要记住:痛苦是一种礼遇!”

手术后,拉吉夫果然没有哭,也没有叫苦,而是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少一些悲凉的气氛,多一些壮丽的色彩,那就不要对孩子隐瞒一些事情的真相,早一些让孩子懂得挫折与坎坷是人生正常的“待遇”。这样,当困难到来时,孩子就会懂得面对,而不会逃避。

所以说,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也应该讲究一点艺术,采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来教育他,但一定不能采用瞒和骗的方法,因为孩子总要长大,总有一天他会知道事实的真相。

父母也应该把社会上一些不如人意甚至是丑恶的地方告诉孩子 ,这是父母的责任。这样,当他面对真实的世界时就不会感觉无所适从。孩子只有了解了真相,才能以不变的真诚去迎接人生的风雨。

一位成功的母亲曾这样说:“在家庭生活中,我没有太刻意地让孩子回避什么。有时我跟他爸或亲戚朋友正在谈论一件事情,我觉得他听了会有益,就会把他叫过来一起听。我和他爸白天遇到什么事情,见到什么人,听别人说了什么事,我们经常会以很随机自然的方式说给他听,或允许他旁听。他会很认真地听,并发表他的看法。无论对错,我们注意不打击他,并且会对他说我们的处理方式,给他讲这样做的理由。”

“在他小时候,我们有时为了应酬,也曾到过歌舞厅、游戏厅、星级酒店、路边小店、茶馆、咖啡厅……只要有可能,我就尽量带上他。凡是有的,让他经历;凡是经历的,让他思考。让他看到这个社会的真实,让他知道,在这个世间,有很多种生存方式。同时,在此情此景中,把我们的标准和选择告诉他。”

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一个真实世界,不要因为他年纪小就简化、模糊甚至剥夺他体味真实世界的权利!当然,在告诉他真实世界的同时,也应该告诉他如何正确观察和认识生活,要让他认识到,办法总比困难多,好人总比坏人多,而且要让他坚信明天会更好。

亲子沟通小贴士

经历过生活的父母,面对幼小的孩子,不要把这个世界描绘得太过美丽,好像白雪公主就在身边,让孩子以为自己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父母应该知道,适时地对孩子进行一些符合他成长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须的,也是让他走好人生路必要的一课。给孩子一双慧眼,让他认清世界的真实,是父母应该做的。

与孩子分享一点时光

已经很晚了,父亲拖着疲惫身体回到了家。可是,5岁的儿子还没有休息,正倚靠着门望着他。父亲皱着眉头说:“你怎么还不睡觉?”

“爸爸,问您一个问题吧,您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儿子轻声问道。

父亲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告诉了儿子:“赚20美元。”

“哦,”儿子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爸,您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

父亲有些生气,冲着孩子喊道:“你要钱是买玩具吧!赶紧睡觉去,你知道我每天工作多么辛苦吗?”

看到父亲生气了,儿子乖乖地回到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父亲悄悄地走进儿子的房间说:“我刚才对你太凶了,今天因为工作的原因情绪不太好,很抱歉冲你发火。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爸,谢谢你。”儿子接过钱,欢叫着又从枕头下拿出一些皱巴巴的钞票,慢慢地数着。父亲有些纳闷。

数完后,儿子高兴地说:“爸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想向您买1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吗?明天请您早一点回家,我想和您一起吃晚餐。”

读完这个故事,可能会感觉到一丝心酸。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父亲能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多与孩子分享一点时光。

今天,很多父母都会找出一堆的理由逃避与孩子在一起,这样的做法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心灵。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孩子们的心里总是演着好多小小的戏剧。父母不跟他们亲近时,他们就会觉得伤心。”所以,父母一定要多陪陪孩子,让孩子获得成长的乐趣,这是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曾说:“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不履行自己教育孩子的职责,权威就像手套一样被别人捡走。很多家长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孩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其实,父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多忙,都不应该有理由不陪伴孩子。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父母。李开复先生曾这样呼吁:“中国的家长: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谈心。”

所以,父母尽管工作忙,但还是应该多抽点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比如,在下班后,坐在孩子的身边,问问他在班级的情况,让他说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周末,可以陪孩子到户外去运动,去公园、郊游、博物馆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也会增进亲子关系。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父母要明白,与孩子分享时光,陪伴孩子并不是为了监督孩子的各种行为,因为监督孩子会让他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明智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时,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自己安排时间与活动。这样,与孩子的相处才会比较融洽。

亲子沟通小贴士

作为父亲,更应该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因为这是孩子的情感需要,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如果父亲仅把自己定位在家庭的经济来源方面,孩子就会对父亲产生“怨恨”,这种情绪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情况

一位老师给学生出了个命题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妈妈)》,要求学生描写出自己的父母的特点。

收上作文来以后,老师看了看,发现大部分学生描写得都很不详细,而且似乎每个学生的父母的特点都差不多。让这位老师感到惊讶的是,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上竟然只写了一句话:“我不了解我的爸爸,也不了解我的妈妈。”

老师问那个学生:“难道你对你的爸爸一点儿都不了解?”那个学生这样说:“是的,老师,我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忙着做生意,他们一点儿都不管我。他们就知道给我钱,让我好好念书,平常在家里,他们也不跟我说别的。”

听完学生的话,老师感到一阵心酸……

孩子最需要与父母沟通,他不仅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也希望能了解父母,进而了解家庭与社会。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这种需求,一味让孩子读书,不把自己承受的压力与困难告诉孩子,也不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与父母间的沟通就不顺畅了。

虽然孩子还小,但他也希望知道父母的事情,希望父母能把想法告诉他。在孩子的心里,他是家庭成员,有权利知道家里的事情,而很多出于对孩子关心与爱护的考虑,往往并不对孩子说自己的事情。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事情;也有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知道的多会分心,会影响他的学习;还有父母认为,跟孩子说自己的事情没用,而且孩子也不会理解。

实际上,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孩子在家庭中都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与父母缺乏情感沟通,无法理解父母。那么,孩子走上社会以后,也不会正常地与他人交往,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曾说:“夫妇或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秘密的事,不论任何事情没有不能公开讲的。孩子渐渐长大,绝对没有某事只对那个孩子讲而不叫这个孩子知道的情况。如果父母责备孩子礼貌不周,那么孩子也会笑话父母教育失策。”所以,父母要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了解。

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孩子,一方面可以让他更好地了解父母,促进亲子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帮他提前历练人生。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孩子,不要隐瞒,而且还应该教孩子学会面对。如果父母的工作很艰辛,而还总是给孩子零花钱,不把艰辛的工作情况告诉孩子,孩子就永远也无法理解父母,甚至不会用心读书,以为父母的钱非常好挣。如果父母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孩子就永远不能更好地了解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与孩子一起学习

李先生在一条繁华的大街上开了一家特产店。他很会做生意,每天光顾小店的顾客络绎不绝,李先生自然十分高兴。可是,让他有点遗憾的是,他的小店经常会有一些外国游客光顾,因为他不会英语,只能通过手势与那些外国游客沟通,但很多时候都不能理解彼此,也就很难做成生意。

在一次又一次与外国游客的生意失败以后,他决定学英语。一天晚上,他回到家,看到上初中的儿子正在背英语单词,就对儿子说:“爸爸也想学英语!”儿子一听,高兴地对他说:“好啊,爸爸,咱们一起学吧!”

第二天一早,李先生和儿子都起得很早,他们拿上书本,提着录音机,来到公园里,一边听磁带,一边轻声朗读单词。就这样,李先生与儿子的英语从没有间断过。

两年后,父子俩的英语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李先生已经不是原来的英语盲,他现在能用英语接待外国顾客了,不但做成了生意,还与外国游客成了朋友呢!

与孩子一起学习非常必要,这体现了父母的一种进步意识,能让自己不断进步、与时俱进,也能够获得孩子的认同与赞叹;同时,在与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许多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使亲子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与和谐。

某市曾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让学生都说说父母每天都在忙什么,记录父母一天的活动。之所以做这次调查,是希望学生能知道并理解父母的辛苦。可以,令调查者没有想到的是,大多数孩子说,家务活都让爷爷奶奶包了,要不就是家里的保姆全做了,父母在家时都在打麻将、喝茶聊天、看电视等!学生希望父母能看看书、学学英语、和他们一起学习!

这个调查结果确实让很多父母汗颜!的确,现在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辛苦,指责孩子不学习光上网,把责任一古脑儿地推给了社会,而他们自己却沉醉在无聊的应酬与消遣中,不再学习进步。其实,为父母者,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这项调查还显示,很多孩子并不在乎父母的收入,而是更加看重知识的力量。所以,面对充满希望的孩子,为人父母者应该醒悟了,应该在浮躁与迷失中找回自我,关掉电视、收起麻将,在温暖明亮的灯光下,与孩子一起学习、探讨,把自己一份学习的心融入孩子的心灵,呵护他的成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今天的父母特别需要学习,把孩子当做一本很厚的书来读,今天的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很多,所以不能孩子一出现问题,就说中国的下一代都完了,都是不可救药的。其实这一代的孩子是很优秀的,他们的现代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可能都高于成年人,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热情、敏锐都高于成年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在与孩子一起学习的认识方面,一位有识的家长这样说道:“不要以为和孩子一起背英语,做数学题就是学习?那是最传统,最原始的培养方式。我与孩子一起学习的方式是陪着孩子听故事,他听自己的儿童故事,我听我喜欢的名著,历史故事,然后再和孩子一起交流对方已经听过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相互了解对方,彼此就有了学习上独特的沟通方式。”

还有,之所以要与孩子一起学习,很多父母已经找到了原因。对此,一位父亲这样说:“在与孩子的一起学习中,我们建立了良好的感情。遇到问题我们会平等协商,双方都会努力通过阐明道理来说服对方。我在孩子的眼里既是严格的父亲,同时也是可以倾诉苦楚的朋友。我为孩子指明人生的方向,孩子为我的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能与孩子一起学习的父母是有智慧的,孩子需要父母与他一起学习,而且与孩子一起学习更能促进亲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所以,请父母们行动起来,与孩子一起学习吧!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与孩子一起学习,并不只是向书本学习,也应该与孩子一起向生活和自然学习。要教会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可以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一起观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活,看潮起潮落,看日月星斗……其实,与孩子一起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内容无所不包。所以,父母随时随地与孩子一起学习是完全有可能的,更是完全有必要的。

尽量多与孩子商量

有一次,小兄弟俩商量好到田野中去玩。父亲同意了他们,但是要求必须在傍晚之前回来。可是他们可能玩得太高兴了,直到天黑之后才回到家。

对于他们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准时回来的事,父亲当时并没有说什么。等他们再次提出类似的要求时,他对两个儿子说:“有件事让我和你的母亲很担忧,就是约定好的时间里你们没有回来。那天可把我们急坏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母亲都快急哭了。你看应该怎么办呢?”

由于孩子亲自参与对问题的决定,所以他会很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后来,兄弟俩再也没有发生过不守时的事。

这位父亲认为,通过一个问题的共同商量,父母最后想让孩子明白的是“理解、信任、承诺、准时”等重要的观念。通过商量的方式,最容易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最容易让孩子养成理解他人的习惯。

他说:“如果面对上述情况,我没有采用商量的方式,而只是一味地斥责。那么,儿子就不会真正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有时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会变得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

人与人之间的商量非常重要。商量能够让人感受到尊重。孩子也是这样,他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喜欢与孩子商量,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父母交流;相反,孩子则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封闭自我。

其实,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父母都应该与孩子商量,而不是去命令孩子。比如,提醒孩子做作业时,父母不应该说:“赶紧去做作业!”而是应该说:“现在你是不是该去做作业了呢?早点做完作业还可以早点休息呀!”

无论是什么事,尤其是涉及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都不应该擅自为孩子作主张,应该与孩子商量,要取得孩子的同意或认可才行。

著名作家彭见明就特别喜欢与孩子商量事情,对此,他这样写道:“‘商量’这个词,在父子、父女之间的使用率一般应是不高的,而我们却是将其当做准则。面对任何事情,我不端父亲的架子,她不使独生女的性子,商量的格局便形成了,还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约定俗成。比如她看中了一个玩具,我觉得不妥,便和她商量可不可以不要,强压她可不服,糊弄缺乏诚信,商量是最佳途径,她一般能接受,欢天喜地放弃初衷。”

父母喜欢与孩子商量,家庭的气氛就会很和谐,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也会慢慢养成与父母协商的好习惯,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无疑是非常融洽的。

另外,当与孩子的关系出现冲突时,有的父母希望以家长的权威来使孩子改变主意。实际上,孩子不仅不会因此而听从父母,反而会与父母对抗,从而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对此,聪明的父母会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进行协商来处理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这样,孩子就比较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亲子沟通小贴士

孩子难免会出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形,当然,他都希望父母能尊重他的意见。如果父母漠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以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即使孩子在口头上答应了,在他的内心也无法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心中有怨,还怎么能与父母倾心沟通呢?所以,父母只能把自己的意见通过商量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以帮他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