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频 游戏竞技 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全文免费完整版阅读_张振鹏_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最新章节更新全集

你们对我总不敢放手!——孩子依赖父母的根本所在

  

看着孩子,我们会忍不住想,这么小的孩子,他自己能做什么?不管他他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我们舍不得放手,不忍心放手,我们甚至提醒自己:不能放手。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亲手将孩子的双手双脚绑住了,他不依赖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1. 从小就有人替我做事!——对孩子的事,妈妈不要包办代替

孩子依赖的最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他什么都不会做,所有事都得我们来动手。而问及孩子为什么不会自己做时,他多半都会非常理直气壮地回答:“从小就有人替我做事!我不用动手。”

一位妈妈曾经讲过这样一件让她哭笑不得的事情:

我什么都替女儿做好了,就希望她能出人头地。女儿也争气,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一次中秋节前我收到了女儿寄回来的很大一包快递。我还满心欢喜,想着女儿长大了,知道心疼我们了,还给寄礼物回来。我开心地打开了包裹,结果却一下子傻了眼,原来包裹里是一堆脏衣服,随包裹还有一张纸条——妈妈,给我洗了。

一个已经上了大学的孩子,竟然连衣服都不会洗,甚至打包邮寄回家让妈妈给洗。遇到这样的事情,相信我们也应该感到无奈了吧!

看看现在的孩子,吃饭得要我们一口一口地喂,绝对不肯自己吃;睡觉也要有人陪,否则就闹脾气不肯上床;早上起床不叠被子,吃完饭也不懂得帮忙洗碗,就连书包文具也必须我们帮他收拾好,他自己绝对不会动一根手指头……

我们希望孩子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吗?未来孩子终归是要走出家门的,他得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现在帮他穿个衣服、喂个饭不算什么,对我们来说也是举手之劳。可未来他要工作了,要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了,我们能帮得了吗?我们能代替得了吗?

我们都知道这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现在不替孩子的未来多多考虑,那么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未来他不能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就像是一个因果循环,我们不能自作自受,更不能让孩子也自作自受。

所以,少一些包办代替吧!放开我们的手,也放开对孩子手脚的束缚,让他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做事,学会用自己的双脚走路,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不会被禁锢啊!

?引导孩子从依赖向主动做事过渡

我们首先应该正确来理解孩子的依赖。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依恋期,如果此时我们反而和孩子过分疏远,甚至“逼”着他要他自己独立的话,这会让他感觉很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在最开始时对我们适度依赖。

不过,我们要有一个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比如,孩子小时候会拿着饼干盒希望我们帮他打开,前几次我们要教给他看怎么打开,过后就要鼓励他自己去动手。我们要注意话语的引导,我们可以温和地说:“你不想自己试试吗?自己打开了你就可以自己拿饼干吃了。”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口气,别生硬地说:“真笨,连个盒子都打不开!”否则孩子会认为自己很笨,而更加不愿意自己动手。我们应该吸引孩子的兴趣,让他产生一种想要自己动手的欲望,逐渐地让他从对我们的依赖变成有意识地去主动做事。

?把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虽然孩子有了主动做事的意识,可我们如果不放手,他还是学不会自己主动做事。所以,我们要能将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当孩子产生想要动手做什么的欲望时,我们先要看看那件事是不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他完全可以做到,我们就要放手让他自己去尝试;如果这件事并非他能力所及,比如修理家具等等,我们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我们做,或者建议他去做别的事情,但不要粗暴地拒绝他。不过,我们要注意到孩子的成长,要随着他年龄的增加逐渐让他做更多的事。

?提高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让孩子做事,我们可以先从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入手。从最简单的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洗脸刷牙,再到稍微复杂的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起床后整理床铺,然后再到清扫房间卫生、整理杂乱的各种物品,等等。

我们最开始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不要对他要求太高,只要他能有始有终地将事情做完就好。当看到孩子做得不太好时,我们也别急着上去帮忙,可以提个醒,让他自己去寻找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当孩子逐渐具备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他就有“资本”再去发展其他的能力了。

2. 反正你们会保护我!——教孩子自我保护,而不是过度保护他

我们总觉得孩子很容易就会受到伤害,比如他会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会不小心走路跌伤,会受到坏人的欺骗,会被不良事物引诱……如果没有我们保护着,他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于是,我们“不得不”去做孩子的盾牌,帮他挡下各种各样的伤害,让他能在“纯净”的空间中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可我们的保护能持续多久呢?当孩子最终不得不从我们的保护圈中走出来时,他岂不是还要面对重重困难?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不被妖怪抓去,就在地上画了个圈,让唐僧不要走出圈子,否则性命不保。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就像那个圈子,但很显然,我们不是孙悟空,我们没有那么神通广大的本事,所以保不了孩子一辈子。既然这样,与其让孩子总躲在圈子里受保护,倒不如教他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孩子对自己的保护才是他的“贴身防护服”,要远好过我们这种隔空设下的安全网。

有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春游,中午吃饭时我看见班上的小威对着鸡蛋发愣。我问他是不是需要帮助,他皱着眉头为难地说:“老师,在家吃鸡蛋都是妈妈给我剥好皮的,她不让我自己剥皮,说是怕扎了我的手。现在妈妈不在,我不敢自己剥呀!”我不禁觉得惊讶,小威已经是4年级的小学生了,剥鸡蛋皮还能扎着手吗?妈妈的保护有些太过了吧!

也许我们之前看见孩子有一次剥鸡蛋皮不小心扎到了手,于是我们就此推断孩子以后剥鸡蛋皮就肯定会扎手。我们所谓的“保护”,却让孩子形成了不正常的依赖。

而且,依赖之下,有的孩子还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迎难直上”。因为在他心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反正你们会保护我”,他可能就会鲁莽地去冒险。

所以,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为了让孩子不再依赖我们,还是教他学会自我保护吧。

?别用打骂来“保护”孩子

曾经有位妈妈向心理专家咨询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我还是能放开手让女儿自己玩的,只是一看见她有危险动作,我就直接说她。如果下次再犯,我就打她手心来惩罚她,直到她不敢再犯为止。我想知道我这样做对吗?

我们也来想想这个问题吧,我们之所以会去打骂孩子,就是因为他做了让自己陷入危险的事情。我们将自己的心情归结为担心,便忍不住训斥他,希望他能记住。可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而我们的恐吓却会伤害他的欲望,反而让他的胆子变小了。我们想保护他,但最后实际却伤害了他。显然,这位妈妈的做法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要保护孩子,就要丢掉这种以担心为借口的“打骂”,少说类似于“让你别做,你非去做,活该”这样的话,多提高孩子的危险意识,让他自己主动不去做危险的事情。

?适当地允许孩子冒点“小险”

我们不希望孩子遭遇危险,可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自己躲开危险呢?

有一个很普遍的例子:我们告诉孩子开水杯很烫,可还是有很多孩子被开水烫着。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明白“烫”是什么意思。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让他轻轻地碰一碰装了开水的杯子,让他体会到被烫的感觉,这样下次他再看见开水时,自己就会躲开。

同样的,我们要适当地允许孩子冒一些“小险”,故意在家里乱堆东西,教他如何绕开或跨过行走;走路时故意挤一挤他,让他知道如果遇到过道狭窄时他该怎么走;等等。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陪在他的左右,虽然我们不能过度保护,但最基本的保护还是要有的。而且,当孩子犯了错时,我们别去训斥他,而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让要他体会正确的做法。

?教孩子逐渐熟练掌握应对危险的能力

我们不愿意让孩子碰菜刀,因为怕他拿不稳而切到手,但为什么我们切不到自己的手呢?因为我们熟练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能熟练处理各种危险,让他也能积累一些处理危险的经验。

我们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让孩子接触更多类似于做饭这样的事情,让他多动动手,在做之前我们要将工作的要领完整地教给他,最好还要示范给他看,然后就要放手让他去做。当孩子从不会到学会,再到熟练之后,我们还用担心他遭遇危险吗?

3. 你们不信我能做“财政大臣”——放手,让孩子试着持一次家

一说到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财政大事”,很多妈妈都会使劲摇头。有的妈妈说:“孩子懂什么?让他参与进来,还不全顺着他的意思来?那钱还不乱花?”有的妈妈又说:“可不能让孩子管钱,丢了怎么办?”更有的妈妈说:“平时说他他还不听话呢,这要是让他管了钱,他还不把所有事都办糟糕了?”

我们想得是不是有些太多了?孩子连试都没试过,我们从来都没信任过他,又怎么知道他做不了这个“财政大臣”呢?

一位妈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让儿子管一天钱是我临时决定的,我想让他体会一下管理家庭财政的感觉。星期天早上,我给了儿子150元钱,告诉他这是一天全家人的伙食费和其他方面的小额消费,然后我便撒手不管了。

让我很意外的是,儿子居然将这些钱分配得很好,一部分用来买三餐的食材,一部分用来去超市买家庭生活用品。我以为儿子没注意到家里已经没有卫生纸了,原来他早记在心里了。一天下来,儿子不但没将所有钱都花光,还给我剩回来35元。

晚上全家开总结会时,儿子说:“妈妈,看来这家还是不好当。之前您没让我管过家,所以我不觉得花钱有什么。可真让我管钱的时候,我才知道每一分钱都挺紧张,管钱还真是大学问啊!”

让孩子管一次家,就是要让他有一次亲身实践。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和这位妈妈一样,感觉孩子对钱没什么概念呢?可实际上,这位妈妈却在儿子身上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我们的孩子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要放一次手,我们就能发现孩子正在慢慢长大。

即便孩子真的不会花钱,这样的一次亲身经历,也会让他清楚家庭一天的正常开销都是什么,同时也让他明白怎样使用钱财才是最佳消费模式。孩子就会学会换位思考,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也许就不会再盲目地提出不合理的消费需求,也许他还能学会更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放手,让孩子持一次家吧!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将家中的财政状况告诉给孩子

知晓家中财政状况是持家的前提,我们要适当地将“家底”告诉给孩子,让他了解我们每月大概挣多少钱,有多少会被用于日常开支,又有多少用于临时事务,还要留下多少以备不时之需,等等。

当孩子知道我们家中的基本财政状况后,再让他持家时,他就能按照家中的基本经济状况去做,也许他也会自动克制自己高消费的欲望,并自觉地为家庭理财出谋划策。

?允许孩子参与家中的理财大事的讨论

从跃超上小学开始,妈妈就有意识地让他参加家庭中的重要财务决策,一家三口每人都有一票表决权。每当家中需要购置大宗的电器、家具时,或者买汽车、搬家时,又或者是爸爸妈妈要变动工作时,全家都会坐在一起商讨。妈妈对于跃超的意见很尊重,有一次家里换电脑,还是参考了熟悉电脑的跃超的意见,才买到了既称心又不贵的好电脑。

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讨论,也是对他的一种训练,我们要允许他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他的观点和意见。也许他也能像故事中的跃超那样,给我们提出正确的理财观点。

当然,有时候孩子说出来的想法也许很幼稚,我们也要认真对待,可以明白地告诉他他的想法为什么不可行,要让他通过家庭理财讨论获得学习。

?找个机会让孩子做家庭的“财政大臣”

了解了“家底”,对家中理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就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孩子做一次家庭财政大臣了。

我们可以选择假期或休息日,让孩子能安心去“持家”,我们也能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既然已经决定让孩子持家一段时间,那么我们就不要总在一旁指手画脚了,要“听从”孩子的安排,可以给予建议,但不要强硬地让孩子做这做那,要能真正放开手。

当孩子得到体验之后,我们也要像开头故事中的家庭一样,及时进行总结会,让孩子说说他的感受,我们要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同时帮他分析哪里做得不算好,使他明白持家不易、挣钱不易,从而力行消费,早日学会理财。

4. 我的人生,你们给规划了!——放手,鼓励孩子规划自己的未来

曾经有记者通过电话调查过一些孩子的父母,了解他们对孩子未来的“设计”。

“我希望他长大能出国读博士,这个目标不高,不过现在就要准备。所以我要求儿子每天放学回来都必须要再学习两三个小时。”

“我想让孩子将来找一个稳定的、‘坐科室’的工作,最好是公务员。要达到这个目标,他就得上好的大学。”

“我希望她将来能挣大钱,最好自己开大公司,或者找一个收入高的职业。不能像我这样,没知识下岗。要实现这个梦想,现在他就得好好学习。我要求他特严,因为他不好好学习,我没少打他。”

“我要让孩子上个好大学,除了让她学习知识,还要让她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她学习各种技能。她现在首先就得把学习搞好,为了学习,我给她花多少钱都愿意。”

“我孩子手巧,我觉得让他将来当一个高级技工也不错,没准儿比那些大学生赚得还多呢!”

……

这些都是我们的想法,而且仔细看看,我们有没有发现,很多父母给孩子的“规划”,大多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无论是读博士还是当技工,这些全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孩子怎么想的?孩子有怎样的梦想我们知道吗?

更何况,看看这些父母们的设计,无一例外地是要让孩子在未来能挣大钱,或者有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孩子的未来被限制住了,他的实际能力与个人兴趣也被我们抛到了一边,他未来的路能顺利走好吗?

我们也该听听孩子的心声了,有多少孩子在喊着:“我的人生,被你们规划完了!为什么不让我自己规划?”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梦想,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没有权利替孩子决定,更没有权利帮他划好未来的道路。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越来越具有自主意识,我们也该是时候放手了,将孩子的未来交给他自己,让他能顺着自己的意愿与梦想去设计规划,让他也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来。

?别将我们的梦强加给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说是在给孩子设计未来,其实不过是想实现我们当初未竟的梦想罢了。孩子是独立的,他也有他自己的梦想,所以不要让孩子背负着两个梦想,我们的梦想既然当初未实现,那就让它成为我们自己美好的回忆吧,我们要将孩子的未来留给他自己的梦想,让他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当然,有的妈妈可能会说:“孩子懂什么?让他自己规划还不乱了套?”其实不然,我们完全可以帮孩子确认梦想,并帮他巩固梦想。可以给他提建议,可以帮他分析梦想的可行程度。这样,孩子不就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了吗?

?不要盲目跟风,别让孩子的未来千篇一律

小枫的妈妈得知小亚的妈妈准备将小亚送往国外读书,她也觉得让孩子出国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将来也算是“海归”,各方面待遇也不错。最终,小枫的妈妈便也给小枫设立了这样一条未来道路,让他也一定要出国。

很多妈妈只看到别人有了美好的梦想,或者看到别人有了远大的前途设计,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与之等同,于是她便会像小枫的妈妈这样,去盲目地跟风。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的未来都千篇一律呢?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个性,适合某个人的梦想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们要适当了解别的孩子的梦想,然后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考虑一下,就算那梦想合适我们的孩子,也要和他商量商量,不要强硬地让他也必须走那条路。如果那样的梦想并不适合孩子,我们完全可以将规划未来的指挥棒交还给孩子。

?和孩子多聊聊,了解他的想法

关于孩子的未来,孩子自己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我们一定得和他就未来多聊一聊,听听他有怎样的想法,看看他会对哪一方面感兴趣。我们可以帮他分析一下他的想法,帮他将梦想与实际相联系,使他能丢掉不切实际的梦想,让他一切从现实出发。

交流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听孩子说,不要加入太多我们自己的感情色彩,别说类似于“我不喜欢”、“我想让你”这样的话。毕竟,那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就直接判断孩子的梦想是不好的。

?鼓励孩子做自己未来的主人

也许之前我们总是替孩子做事,使他依赖心理过强。但面对孩子未来这样的事情,我们最好鼓励他自己替自己做主。也许孩子会说“我不知道怎么做”,我们可以引导他先从自己的喜好开始说起,让他逐渐联想。

不过,我们虽然鼓励孩子做自己未来的主人,但却并不是对他甩手不管。我们可以给他些好的意见,或者针对他的梦想给他找一些相关的材料与信息,让他了解一下与自己梦想有关的各种内容,帮他更好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5. 求求你们,别管我交朋友了!——不干涉孩子的交友问题

一位小学女生写了这样一篇日记:

从我刚上小学时起,妈妈就对我交友这方面控制得非常严格。

记得刚入学时,我很幸运地交到了几个朋友,自己一开始还觉得很骄傲。放学回家后,我就去跟妈妈炫耀,哪知道妈妈却开始追问起来,问我的朋友叫什么名字、性别、家庭住址、家庭情况、父母职业等等。我哪里知道那么多?可妈妈不依不饶,她还教育了我一通:“你必须问清楚这些情况,你只有跟家教好的孩子在一起玩我们才放心。”

后来我交的朋友越来越多,可妈妈每次都要询问。我也觉得问人家那么多家庭问题挺不好的,妈妈却说为了我的安全着想,为了让我不学坏。

我们能体会这位妈妈的心情,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对他的安全、是不是会学坏等问题都会格外关心。而孩子要交朋友,毕竟也算是去与陌生人交往,所以我们的神经就会紧绷起来,生怕孩子交了“损友”。

但我们这样的干涉孩子会开心吗?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吧:

“我爸妈总让我和学习好的同学玩,可他们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而且给我的感觉太高傲了,我和他们又玩不到一起去。我喜欢和性格开朗活泼的同学交朋友。”

“我妈管我可严了,每天我都得跟她汇报和谁一起玩了。如果给她知道我和成绩不好的同学在一起,她还会骂我。而且,她还当着我的面拒绝成绩不好的同学进我家,当时我就觉得特尴尬。”

“我妈只允许我和她给我选的朋友一起玩,她说他们家境好、知道得多,可我不喜欢他们。和他们一起我总觉得有些自卑。”

……

我们都知道,朋友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孩子也需要积累这样的财富。我们还是将交友的权利还给孩子吧,让他去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而又能共同进步的朋友。

?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孩子的朋友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朋友的,于是我们发现孩子的朋友有很多“问题”,有很多我们看着“不顺眼”的地方。接着,我们可能就会因此去埋怨孩子,说他怎么能和这样的孩子做朋友。

孩子交朋友的目的很单纯,他能和谁玩到一起去,他就觉得那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我们得“蹲下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的思维去想象这个朋友。适当时候,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他的朋友,也许我们也就能发现这个朋友的可爱之处。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朋友的不好

我们总能发现孩子朋友身上的缺点,这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是像这位妈妈一样吗?

小嫣的妈妈不喜欢小嫣的朋友月儿,原因就是月儿学习成绩不太好。妈妈经常劝小嫣:“别跟月儿玩了,你看她考试考那点儿分。时间长了,你不怕你也被她‘传染得’变笨了啊!”小嫣很反感妈妈的这种说法,便也经常和妈妈发生争吵。

孩子对朋友都是维护的,小嫣的妈妈这种做法,无疑是干涉了小嫣的交友自由。如果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

我们首先要肯定孩子与别人交往这件事,并表示出支持的态度来。我们可以将他的朋友表现得不太好的地方用委婉的话语讲出来,或者和他稍微进行一下讨论,让孩子明白我们的担心,同时我们也能由此明白孩子对这件事的看法。我们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让他自己去决定该怎么做。当然,我们也要在适当时候给予他帮助,如果他依然存在偏见,我们可以尝试予以纠正。

?提高孩子的识人能力

前面小嫣的故事中,妈妈的做法的确欠妥,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位妈妈的担心。我们生怕孩子真的结交了坏朋友,从而影响他自己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孩子的识人能力。

我们首先就要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素养,平时多给他准备一些讲述传统道德的书籍,比如《弟子规》、《三字经》等等。当他自身具备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后,他再选择朋友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孩子有积极健康的兴趣,很多人都是在兴趣的引领下结交到朋友的,所以孩子如果拥有众多健康的兴趣,那么他的朋友一定也不会太差。

?允许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这样他的交往能力就能得到锻炼。有的妈妈害怕孩子交朋友太多,朋友的水平参差不齐会影响孩子,其实我们没必要担心。随着孩子识人能力的增加,以及他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变长,他自己就会发现某些人是不适合做朋友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这种能力。

不过,我们不要盲目地给孩子介绍朋友,更不要强硬地让他非得和谁成为朋友,我们可以为他引见,可以向他介绍,但还是要将决定权留给孩子自己。

6. 我真的很想给你们做饭呀!——放手,让孩子偶尔也做做饭

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家庭会允许孩子参与家事,会同意让孩子给我们帮忙。因为,在很多妈妈看来,连让孩子动手做自己的事情我们都“不大情愿”,更何况是让孩子帮我们做事?可孩子却并不这么想,很多孩子还是非常想帮我们做些事的。

三八妇女节时,田蒙想要给妈妈一个惊喜,于是他趁着放学回家早,自己买了些菜,做了一顿晚饭。等到妈妈下班回到家,饭菜早已经都做好了。田蒙笑眯眯地看着妈妈,可妈妈一下子皱起了眉头,跑过来好好检查了一下田蒙的手。

确认田蒙没有受伤之后妈妈才说:“我可不用你给做饭!这要是切着了手可怎么办?而且你看看厨房里,弄得一团乱,一会儿我还得收拾。有那时间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别再做什么饭了。”田蒙听着妈妈的话,兴奋的表情一下就消失了,最终他垂头丧气地走回了屋子……

其实,田蒙的妈妈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她是怕田蒙做饭不得要领而使自己受伤,但她表达关心的方式却错了。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有想要帮我们做些事情的欲望,而且有时候他通过在一旁观看,或者跟着电视网络上学习,也掌握了一些做家事的“皮毛”。此时,他就会更加想要在我们面前“露一手”。

我们该给他这个机会,放手让他偶尔也做做饭,让他偶尔也帮我们洗洗衣服,让他偶尔也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将能使孩子的劳动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是在帮他积累生活经验。会做家事、可以自己处理一些事情的孩子,对我们的依赖之心自然就会减少。

?理智看待“孩子做家务”这件事

有位妈妈曾经针对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有过这样的一种理解:

孩子能照顾自己就行了,哪里还用得着他做家务?不然要我们父母干什么?再说,孩子的使命就是学习,将来才能有大出息,才能出人头地。总是在家里做这做那,这也太没有追求了。至于说帮我们做什么,哎呀!我哪里用得着他?他还不够添乱的呢!再说伤着怎么办?

也许很多妈妈都同意这位妈妈的观点,我们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总是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可我们唯一忽略的就是孩子想要长大、想要提高能力的愿望。我们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别将做家务当成是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当成培养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训练步骤。当孩子学习休息的间隙,我们完全可以允许他参与到家事中来。

?将做家事的要领教给孩子

我们之所以担心孩子会受伤,担心他做不好,就是因为孩子并不懂得怎么做家事。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么简单啊!我们直接将做家事的要领教给孩子就可以了。

当我们做家务时,我们不妨让孩子站在一旁观看,我们可以一边动手一边给孩子讲解,某些时候也可以将手中的工具交给孩子,让他尝试几下,这将勾起孩子做家事的兴趣。同时,孩子有时会好奇我们在家中做的某些事,当他来询问时,我们要耐心讲给他听,别直接就吼他让他去看书。

而且,当孩子学习学累的时候,除了运动、娱乐,做做家务事也能成为一种帮他“换换脑子”的休息方式。

?坦然接受孩子想要给予我们的帮助

有很多孩子会有前面故事中田蒙那样的想法,要么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要么帮爸爸妈妈做些事。我们该坦然接受孩子的这种帮助,比如我们可以说“那太好了,我刚好缺个帮手”,就算我们真的不需要孩子的帮忙,我们也要委婉一些说:“谢谢你啊!不过妈妈自己能应付得了。”我们该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我们需要的,而且我们接受了他的帮助,在他看来也是对他的一种肯定,他就会尽力将事情做好。

而当我们接受了帮助之后,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做事间隙聊聊天,增进亲子感情,另一方面我们还能边和孩子一起劳动,边指导他技巧。这样我们获得了帮助,干起活来更加轻松,而孩子也能从中受益。

?帮孩子合理安排学习与做家事的时间

有的孩子将做家事当成是逃避学习的借口,所以我们需要区分孩子是真的想要给予我们帮助,还是借此不去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帮孩子合理安排一下学习与做家事的时间,比如帮他列一个时间表,让他尽量做到两不误。

7. 你们从来不敢“放养”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

所谓“放养”,其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来饲养动物。

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鸡,很多都是被圈起来养在笼子里的,可是这样养出来的鸡没有活力,每天吃的都是我们给它们准备好的饲料,下出来的蛋也很不好吃。

但当我们将这些鸡放出笼子,把它们散养在有保护措施的草原或山林时,鸡的活动空间就变大了,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它可以奔跑,可以上树。而且,它吃的也都是山林草原上的自然食物,它的身体也会更加健康。

其实我们的孩子也需要“放养”,只不过这个“放养”并不是像放养家禽那样,随便把他丢出家门。我们所说的“放养教育”,就是要给予孩子更加广泛的自由,让他在更大的环境之中发展,让他能自己去成长。

也许有的妈妈觉得,如果对孩子“放养”,那他可能就变“野”了,就会变得不好管教。真的是这样吗?

暑假之前,曾经有记者到一所小学去进行调查,看看孩子们暑期都有哪些愿望。

有的孩子说:“我希望我的暑假能劳逸结合,希望妈妈别给我报那么多学习班,但我也同样不想一味地玩。而且,暑假里我想多运动运动,我希望能放松放松。”

有的孩子说:“我想过一个自主的暑假,之前都是妈妈帮我安排,我觉得我现在长大了,完全可以自己安排假期了。”

还有的孩子说:“我不想上补习班,我想在暑假里学习做点家政,好好锻炼一下自己。”

……

孩子们的暑期愿望都很简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都想要能自由一些。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愿望,也许很多孩子都实现不了。

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经这样建议父母:“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让他们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能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他所说的这番话。

想想我们平时的做法,我们总是不愿意让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总是禁止他与太多的人相互接触;总是让孩子在家庭这个小小空间内去做一切活动……我们给孩子搭建了温室,但却在不知不觉中使他变得“营养不良”。

孩子要成长,我们用所谓的“爱”与“保护”做成的安全网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禁锢。是时候打开那张网了,让他尽情呼吸外面世界的自由的空气吧!

我们要让孩子多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可以多给他准备各方各面的书籍,可以带他走进大自然,可以带他看看其他的城市,带他去了解他想了解的知识,让他去亲眼看看、亲耳听听这个世界。

我们要让孩子多做些事情,不只是让他埋头学习,也不只是让他学各种各样的书本知识。除了学习,孩子还要有玩耍的本领,还要有劳动的本领,他要会锻炼,要有好身体……别总用爱为名义禁止孩子动手,如果他没有经历过,他永远都好奇,也永远都胆小。

我们还要让孩子多接触人,除了亲人,他还要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还要能与人正常交谈,更要能和人合作共事。我们要多为他创造些机会,在保证其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

不过,是不是我们只要对孩子“放养”,他就一定能好好成长了呢?凡事无绝对。所以,放养也不是绝对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将“放养”与“圈养”相结合。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棵小树苗,不去管它的话,它的确在哪里都能扎根,可它的成长却是随意的,繁乱的枝杈长得到处都是,很不美观;但如果我们将它严严实实地包起来的话,它的生长被压制住了,它要么是挣脱禁锢盲目疯长,要么是因为得不到更好的成长空间而遗憾死去。

孩子就是那棵小树苗,这样的两种结局显然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立一些规矩,让他沿着正确的轨道生长,让他在正确的道德行为约束下去成长,这样他才有可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放养”是一个让孩子不过分依赖我们的好方法,有很多书上也介绍过这样的教育。但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实行这样的教育,千万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而且,我们也要明白,放养是我们自愿的行为,所以也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一旦获得自由,一定可以成长得更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