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频 游戏竞技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全文免费完整版阅读_张振鹏_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最新章节更新全集

“你要是考第一,我给你买……”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张振鹏 18183 2024-08-31 08:47

  

现在很多父母习惯用物质来激励孩子,经常对孩子说:“你要是考第一,我就给你买……”其实,这一做法不仅会滋长孩子的虚荣心,还会让孩子学会盲目攀比。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心灵原本是纯净的,是社会的污染和父母不正确的引导导致了部分的孩子迷失了方向。父母应该及时把孩子从物欲的漩涡中拉回来,让孩子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物质奖励不是理性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是天性,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持久的情感。父母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爱,有些人认为,对于孩子要尽量地满足他,不管是精神上的关心,还是物质上的享受,一定不能让孩子有所缺乏。

其实,无论是哪种爱,都不能泛滥。因为,过多地给予,并不能让孩子体会到拥有的珍贵,越是锦衣玉食之家出来的孩子,往往越是经受不住风霜的洗礼。这种说法,很多父母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我们爱孩子,不管怎么爱都是对的;在爱的前提下,不管怎么做都是对的。

其实不然,爱也有理性的爱和非理性的爱。有理性的父母,虽然会做出一时不被孩子理解的举动,可能这正是他爱孩子的表现。他的举动在许多年后,会让孩子感激涕零。爱孩子,如果没有理性的支持,最后会害了孩子。所以,爱孩子不能“短视”,尤其不能太过专注于短期的受益

兵兵是个聪明且贪玩的小男孩,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是中等。为了能让儿子考上重点中学,他的爸爸自以为是地想了个绝招去激励儿子。

一天,他对儿子说:“兵兵,你那天说想要一款游戏机,爸爸没给你买。如果你这次期中考试能进前10名,爸爸就给你买游戏机。”兵兵听完眼前一亮:“爸爸说话算数不算数?”爸爸拍着胸脯回答:“当然算数。”

期中考试后,兵兵果然考进班里前10名,爸爸高兴极了,兴高采烈地把游戏机买回来送给儿子。他心想,这一招果然灵,儿子似乎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没想到,接下来兵兵居然主动提出了要求,如果自己能考前3名,是否能买一台电脑,并保证不会玩游戏。

爸爸欣然同意了。转眼,兵兵果然考了第3名,电脑自然被他收入囊中。谁知,从那以后,他一放学就趴在电脑前玩游戏,不仅如此,还把同学也请到家里“混战”。物质奖励的弊端开始显现,更让爸爸没有想到的是,兵兵尝到甜头后,每逢小考、段考都要和爸爸讲条件,他想要的东西也就源源不断地搬了回家,而且全是爸爸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这时,爸爸突然警觉起来,物质奖励虽然有效,但是产生的副作用也很大。本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现在竟然成了他满足物欲的工具。那么,等到爸爸不能满足他的时候,孩子是否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呢?这样一想,爸爸冷汗直冒,他开始收紧他的奖励措施,也加紧了与儿子的沟通。

从那以后,爸爸一有空就到书店里转,想用自己爱学习的态度来带动孩子。慢慢地,在爸爸的影响下,孩子已端正了学习动机,不再为了打赌而读书。每逢节假日,父子俩都要去图书馆读书,将以往的实物奖励改为智力投资,收效比以往更加丰厚。

这位父亲是有理智的,他发觉事情不对之后,迅速做出了调整。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并没有急于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而是从自己入手,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最终带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可见,身教胜于言教。

这位父亲的爱,从非理性的爱最终上升到了理性的爱。所以,爱不见得都是对孩子有益的,有些爱,比如溺爱,只是受生物性本能驱动的,会对孩子造成很深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的作用当时不会体现,等到孩子需要独立的那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在父母的溺爱中迷失了方向,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个中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她在文章中提到,母亲给她的爱,是毁灭式的溺爱。为什么称这种爱是毁灭式的呢?因为,她的母亲太爱她了,以至于愿意为她做任何事。可是,小姑娘知道凡事由母亲包办会毁了自己。但是,母亲就是不能停住她的脚步,始终对女儿无微不至地关怀,小女孩在母亲爱的“压迫”下痛苦万分。

她这样写道:“我不想变成不会说话的哑巴,我现在不愿交际,只愿意和母亲讲话,快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了。我的衣服和鞋子,就连发型都是母亲一手包办,一点自主权都没有。我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这样下去,恐怕连上大学都要叫妈妈每天陪伴着……我每天跟她讲道理,说溺爱会毁了我,可是每次吃饭时她都不停地给我夹菜,我向母亲吼道:‘让我自己来好不好!’可她不听,还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我……

“我已经离不开这样的爱了,它使我沉迷、堕落、依赖。这简直是一种变相的折磨,折磨我的灵魂和肉体。母亲一天都不放弃对我的折磨,每当我想从爱河里探出头来,她就把我的头按下去,我不停地挣扎,不停地呐喊,却无济于事!

“我都这么大了,可是她什么都不让我做,包办了一切事情。她那么不辞辛劳,任劳任怨地,无论我怎样恳求,她都不会让我做一点点的事情。有时我会冲她发火,让她不要这样折磨我,可是她认为她做的是对的。那天,我终于忍不住打了妈妈,妈妈伤心极了,说道:‘我这么爱你,你还这样对待你母亲。’妈妈哭了,我也哭了……”

通过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到,母亲非理性的爱,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也阻碍了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父母代替孩子做事,使孩子缺少了锻炼的机会,这样一来,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未来的路就不会顺畅。

父母要明白,自己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他终究会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父母过度地表现自己的爱,最终会让爱变成一把刀,使孩子“因爱受伤”。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厌恶父母。这并非是因为父母对他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对他“太好”。所以,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理解孩子,让他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不要让他背负太多的压力,承担与他年龄不符的重担。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都会做的,但是,什么是理性的爱,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父母一定要分得清。

教子小贴士:

可以说,“爱”是一切不良教育行为最好的借口。当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错误时,只要宽慰自己说:“我是爱孩子的,我是为了他好。”心中就能得到几分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最无辜的,他接受爱的时候分不清好坏,但是,最终造成的伤害还是要孩子来承担。孩子不是试验品,不合理的爱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请父母慎重、理性地释放你的爱,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的大事。

不可增长孩子的物欲

激励、奖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的行为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同、肯定时,奖励孩子让他有了被尊重和认同的快乐,不过,同时,也让他有了进一步行动以期得到进一步奖励的欲望。这时,运用物质奖励就应该谨慎小心,因为物质奖励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一位父亲为了表达对孩子进步的欣喜之情,竟然为孩子买了一辆宝马车!这样的“壮举”一出现,立刻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一时间众说纷纭。

这位父亲离异,自己带着一个小男孩生活。他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将孩子转到本市一所寄宿制学校读书,每周五下午接孩子回家,周日下午送孩子去学校。

这个小男孩非常聪明,可是,因为平时粗心大意,以前的学科测试不是很理想。为此,这位父亲激励孩子:如果你能考第1名,我就奖励你一辆宝马车。小男孩一听两眼放光,没想到,期中考试结束后,他的语文、数学、外语测试都拿到了班级第1名。

父亲得知后喜出望外,立即以孩子的名义买了一辆价值107万元的宝马车。这辆车专门用于接送孩子上学,其余的时间车都闲置在家里。

该校校长是位有教育敏感度的人士,他意识到这件事可能会引起各方面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小男孩的健康成长。所以,当他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和小男孩的班主任进行了一次谈话。

谈话中提到,尽管家长奖励宝马是学生的家事,属于隐私的范畴,但是,这种行为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校长要求班主任对这位学生要特别加强教育、引导,以免他因为此事而滋生出虚荣心、攀比心。此外,校长还要求周围的人要严守这个秘密,为小男孩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父亲希望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愿望是好的,但过度的物质刺激不利于孩子成长,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错觉。那就是,他的学习与物质享受是息息相关的。读书就是为了奖励,家里的房子、车子都有了,没有其他需要了,自己也就可以不用再认真读书了。

虽然作为事业有成的父亲,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没什么。可是,一辆宝马车奖给上小学的儿子,似乎不太合时宜。如果现在孩子的物质快乐的标尺已达百万之多,那么,他今后还要面临无数次的考试,如果他继续争气,这位父亲想要让儿子得到持续的快乐,可就很难了。

所以,丰厚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沾染铜臭,会束缚住孩子的脚步,会让他在物欲和虚荣中消耗自己的青春年华。

小林今年上初二,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平常比较懂事。母亲是一名下岗职工,家中主要收入是靠小林父亲每月的1000多元工资。平时家里每个月的生活紧巴巴的,但是父母对于小林学习上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

有一段时间,班级流行MP3。小林知道家里条件不好,迟迟没有向父母开口要MP3。可是慢慢地,班里的同学几乎人手一个MP3,小林再也坐不住了,觉得没有它就在同学当中抬不起头。

那天,他回家后,缠着母亲要买一个MP3学英语。母亲问道:“这个东西得多少钱啊?”小林低着头说:“要300多元。”母亲心想:“这么贵,怎么办啊?”但她没有说话,心中盘算着。后来,她和小林的父亲经过商量,给小林买了一部MP3。看着小林喜笑颜开的样子,父母也笑了……

小林家的现象很普遍,现在学校里攀比现象比较普遍。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很多父母不但没有想办法扭转孩子的贪欲,反而会帮助他们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很多家境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上学骑的自行车是崭新的“捷安特”,身上穿的是“李宁”,脚上穿的是“耐克”。这样的消费水平让很多父母感到吃不消,可是,看着宝贝儿子、女儿得不到满足的委屈样,他们又不忍心,到最后仍旧会满足他们的要求。

对于自己为什么喜欢用名牌,一位中学生这样说:“贵的东西一方面是用得舒服,更重要的则是,谁用名牌同学们就都羡慕谁,我很喜欢被别人羡慕的感觉。”

这位男孩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每个月都要用掉2000多元的零花钱。他说:“几十元一双的袜子我只穿一次,穿过就扔,从来不洗,爷爷经常看不过去,就捡起来洗洗自己穿。我最大的开销除了衣服还有手机费,每个月光手机费就要花几百块钱。不过这都不算什么,上个月我们班一个女生过生日,我花了800多元买了一个大蛋糕送给她……”

一位女孩这样说:“我干什么都要讲究品牌,现在谁还用没牌子的东西啊!那样太丢人了!”她说:“不光是用的东西,吃的巧克力、开心果这样的小零食也必须是名牌。今年9月我过16岁生日,我请了班里十几个同学为我庆祝生日,我们到饭店里包了两桌,光一顿饭就花了1500元,吃完饭后还去KTV开了豪华大包间唱歌到深夜……”

这些孩子是这样的表现,那么,他们的父母的是什么形象呢?其实,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他们每天都在外辛苦挣钱,平时省吃俭用,几乎没有娱乐消遣,生活平淡,但却会尽力满足孩子花钱的要求。

还有部分父母认为,花钱是融入社会的方式之一,没有足够的消费行为就不能很好地了解社会,就不会想到如何去赚钱。其实,这些父母并不知道,过早地让孩子沾染上贪图享受的坏习气,除了让他们空虚沉沦,并不能有什么激励的作用。

没有钱不能生存,但是钱也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除了物质,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精神鼓励,孩子之所以沉迷于物欲,是因为他没有尝到精神享受的乐趣。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充满虚荣和攀比的生活不能使自己过得更快乐,反而会使人堕入沉沦的深渊。因此,父母应该从精神层面多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告诉孩子,怎样生活才是真正健康、幸福的。

教子小贴士:

一位教育专家表示,独生子女高消费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这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享乐主义抬头,对独生子女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所以,不要把孩子送入物欲的漩涡,要让孩子走健康的人生路。

物质诱惑终有失效的一天

奖励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手段。对于学校而言,小到幼儿园的花花绿绿的小贴纸,大到文具书本,都是激励孩子上进的好方法。学校的奖励之所以能起到好的效果,是因为学校的奖励不会出现贵重奖品,而主要以激励为主。

但是,在家庭中,奖励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奖品上,为了达到目的而做事、学习,这就适得其反了。其实,父母想要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心中要有明确的态度:奖励的目的是激励,不是诱惑,更不是贿赂。

这不是告诉父母们,采用物质激励法是不可以,而是说,千万不要把物质奖励作为唯一的奖励方法,否则会让孩子形成“为钱而学”的错误观念,甚至为了“奖金”不择手段,比如考试作弊等等。到了最后,孩子的眼中只有他想得到的东西,至于父母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孩子完全没有概念。

期中考试成绩揭晓,一个男孩数学考了40分,回家向爸爸要40元的奖金。

爸爸不禁大怒,大声呵斥道:“考这么少,还要钱?”

男孩委屈地说:“你不是说考100分就给我100元吗?所以说40分就是40元嘛!”

这话真是让爸爸啼笑皆非。

如今,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绩采用物质激励法,事先与孩子约定考到多少分,就给多少钱或实物。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闹出分数换钞票的笑话也是有情可原的。

其实,物质激励法不是万能的,它只能一时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奖励只是引子,但它不能成为原动力。如果将物质奖励作为目的而非引子,时间一长,弊端就会显现出来。

所以,一件东西可以用奖励作为切入点,但关键是切入后多关注和引导孩子做事情,给他激励,激发孩子内心渴望做得更好这个愿望,坚持下去,并形成习惯。否则,就会从最初奖励一顿肯德基,到后来奖励手机、电脑……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所以,现在很多父母越来越困惑,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物质奖励?

一位爸爸第一次奖励儿子是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数学都得满分,他特地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玩了一天。并跟儿子约定,今后只要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一样东西。6年来,孩子成绩始终不错,爸爸每年都履行诺言,随之而来的,奖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

小升初的时候,儿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居然提出要去韩国旅游,这大大超出了爸爸的预期。爸爸的心情很复杂,既然承诺了孩子,就应该兑现,可是如果这次答应了,下一次又该拿什么奖励呢?万一不答应,孩子的成绩会不会一落千丈呢?

物质奖励的好处是可以暂时激励孩子提高成绩,但弊端多多。首先,学习本是孩子的份内事,父母的许诺会给孩子一种误导,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父母奖励重,就学得好,一旦没有了,就会使学习积极性下降。其次,过多的物质奖励会使孩子沉迷于物欲,也会使孩子忽略学习和进步的乐趣,专注于物质享受之中。

其实,要想孩子提高成绩,并不一定要很多的物质奖励,只要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就可以了。事实上,不只是学习,孩子的任何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都不应该以物质奖励为基础。因为很多事都是孩子应该慢慢学会的,如果父母一味地追求快速,就会违反事物运行的规律,最后会搬起“物质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有位母亲看了畅销书《富爸爸 穷爸爸》后非常高兴。因为上面提到有种激励孩子干家务活的方法,那就是物质奖励!她试了几次,真的很有效,简直就像“特效药”!以前女儿从来不做家务,自从她在家务活中引入了“物质奖励”,女儿勤快多了。

她跟女儿说:“女儿,帮我拖地,我给你5元钱。”女儿本来懒洋洋的,听到这话从沙发上蹦了起来,“不辞辛苦”地工作起来。母亲看到女儿的变化,高兴地合不拢嘴。她支使着女儿做这做那,每次都支付给她相应的报酬。

最初,一位教育家告诉这位母亲,她的这种行为并不能帮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反而会让孩子把劳动当成赚钱的工具,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可是这位母亲并不以为然,觉得时间长了,女儿一定会喜欢劳动的。

谁知,一件突发事件使这位母亲改变了态度。那天,她刚洗完衣服,突然觉得头晕眼花,身体很不舒服,就赶紧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女儿坐在客厅看电视,母亲对女儿说:“女儿,妈妈有些不舒服,你帮妈妈把洗干净的衣服晾起来,妈妈给你5元钱。”

谁知,女儿头也没抬,就说道:“妈妈,不好意思,我今天也很累,这个钱我不赚了。”母亲顿时感到十分难过,她意识到,那位教育家说的是对的,她这一副“特效药”已经慢慢显现出副作用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在孩子的心里干家务和钱已经挂钩了。当她累了的时候,她可以不赚钱,所以就不干了。父母的初衷是想用奖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

其实,这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错误的。家庭本来就不是谈利益的地方,功利主义与温馨的家庭生活无关。那么,家庭是教什么的地方呢?家庭是教付出和感恩的地方。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教孩子懂得自己的本分,懂得孝敬父母。如果父母把功利主义带到最温暖、最祥和的地方——家庭,最后可能只能培养出无情无义、唯利是图的孩子。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既达到奖励孩子的目的,又不让孩子变得唯利是图呢?父母可以试着这样去做:

第一,奖励不一定是物质奖励。

父母要相信奖励对孩子进步的促进作用,但是,奖励不一定非得是物质上的。当孩子有进步时,父母一句真诚的赞美,会让孩子冲劲十足。通过口头夸奖,可以激励孩子增强上进心和自信心。相比物质奖励,父母的精神奖励要好得多。父母发自内心的赞许和微笑,亲昵地摸一摸孩子的头等,都能达到鼓励的目的。物质的奖励也要有一点,主要是赠送书籍、学习用品等对孩子学习有用的小物品。但是,金钱要慎用,以免孩子染上贪图钱财的坏习气。

第二,奖励要注重教育性原则。

奖励孩子,父母要做到守信、真诚。在奖励孩子的过程中要有智慧,要坚持奖励的教育性原则。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奖励,那么没有得到奖励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无精打采,甚至会认为没有奖励的事不值得做。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奖励次数宜逐渐减少。

第三,奖励不是贿赂。

父母要注意,奖励并不是讨好,也不是贿赂。如果以讨好孩子的心态来奖励他,难免以后会出现奖励不当或奖励过多的问题。如果奖励一直过多,那么,有一天一旦孩子得不到奖励会非常失望。

奖励只是激发孩子做事的动机,是让孩子不断进步的桥梁,并不应该暗示孩子:奖励是你做事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奖励孩子前,最好和孩子的意见达成一致,表明奖励的动机,而不要在某一时刻和孩子的讨价还价。

有人说:“不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孩子最终能走多远。”这句话给很多父母以警醒。确实,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令孩子获得幸福,还会害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奖励方面,父母应保持理智,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引导孩子如何完善自己、如何走好今后的人生路上,而不是期盼着用一两服奖励的“特效药”就改变孩子。孩子今后的人生路是否顺畅,也许就在父母的物质奖励这件“小事”上见到端倪。

教子小贴士:

父母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能用金钱和物质奖励来解决的。当对孩子的奖励沦为彻底的物质刺激,势必会失去它原本的激励作用。长期的物质奖励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会让孩子学会攀比,也会促使孩子把父母给他的爱误认为是功利的、可物质化的。

爱的繁体字是“愛”,中间有一个“心”,就是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所以,父母也应该用心感受孩子的真正需要,要给他有益于成长的爱。所以,为了孩子,运用金钱、物质奖励一定要理智。

不做“物诱型”的父母

奖励是对一个人成绩的肯定,应该是作为鼓励的性质存在,而非孩子努力的最终目的。近年来,社会上的物质奖励风刮到了家庭中,许多父母利用这种方法奖励孩子,忽略了奖励的真正意义,有的甚至只单纯地用金钱去刺激孩子。

父母设立的奖励名目繁多:考试奖,用于奖励考试名次;扫地奖,用于干家务的表现;压岁钱,用于春节图吉利……金钱作为奖金滥用时,会对孩子产生毒害作用。在孩子的眼里,奖励已经大过了努力的过程,奖励已经不是鼓励他上进的方式,而是孩子眼中唯一的目标。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父母的奖励过分,且偏重物质刺激,最后演变成了滥施奖励。

过分依赖于物质奖励对孩子的刺激,这一类型的父母就是在“物诱”孩子,是典型的“物诱型”父母。虽然这些父母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可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唯利是图,父母也会陷入亲手挖的陷阱而无法自拔。

珍珍上小学5年级,小姑娘很聪明,就是基础不太好。爸爸妈妈为了使孩子更努力地学习,打好每一科的基础,就提出了一个奖励措施:每门课考试85分以上奖励10元,90分以上奖励20元,95分以上奖励30元,100分奖励50元。至于什么考试,他们没有规定。

过了几天,女儿拿着小测验的卷子,来到爸爸妈妈身边,高高兴兴地拿起卷子让爸爸妈妈看:“爸、妈,你们看,90分以上,给钱吧!”爸爸妈妈感到这种奖励方式奏效了,高兴地如数兑现。

几天以后,阶段测验考90分以上,珍珍又“挣”到钱了。一个多月以后,期中考试珍珍每门都95分以上,又去找爸爸妈妈要钱了。爸爸妈妈犹豫了,这样下去,自己那一点儿工资,全装到孩子兜里去了。

一天,女儿见爸爸妈妈不想给钱,就说:“爸爸妈妈,香港回归后政策还50年不变呢!怎么,你们的奖励政策刚定了一个多月,就要变啦?”爸爸妈妈只好给了钱,他们心里感叹:“唉!这不是自作自受吗?”全然没有了刚开始的喜悦。

可见,物质奖励真的就是一帖“特效药”,这帖药见效虽快,但是副作用也不小。它不仅使父母不堪重负,还使孩子的心沾满了物欲,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其实,不只是物质奖励毒害着孩子的心灵,“物诱型”父母平时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

小玲的爸爸刚升任局里的科室主任,前来道贺的人特别多。正好赶上中秋节,更是礼物堆成山。看着人来人往的场面,小玲莫名其妙地问妈妈:“妈妈,他们为什么给咱送这么些礼?”妈妈得意洋洋地告诉她:“傻孩子,这些人都是找你爸办事的。”小玲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办事就得送礼啊?”妈妈说:“当然了!”

小玲疑惑地问:“爸爸不是常讲为人民服务吗?”小玲对不明白的问题刨根问底起来。“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瞎操心!”妈妈生气了。

小玲沉思片刻,神秘地对妈妈说:“这盒脑白金送我们老师吧!”妈妈惊奇地问道: “为什么?”小玲说:“我们学校要挑选一批文艺骨干,我喜欢跳舞,想当文艺骨干。您不是说办事就得送礼吗?”“这,这……”妈妈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大人的事”就是这样影响着孩子。孩子本来是纯洁无瑕、天真烂漫,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这张白纸一旦受到父母物质方面的影响和刺激,便会逐渐变得不单纯,滋长出强烈的物质欲望。

如果父母对于物质过于迷恋,最终会影响孩子,使孩子也会沾染上社会的不良风气,会蒙蔽他原有善良的本性,这样发展下去,逐渐会养成贪婪的习性。纵使父母有再良好的愿望,在孩子身上也很难实现。很多富家子弟,对于钱财毫不在乎,但是终日不思学业,甚至因为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陈光的父母是早期“下海”的个体户,他们赚了很多钱,却从来没管过孩子。陈光从很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他只要一缠大人,父母就会扔给孩子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东西吃。

小时候陈光经常抱怨父母:“人家的爸爸妈妈都陪孩子玩,你们也不管我,就知道赚钱。”每当这时,父母就会反驳道:“还说不管你,给你吃给你喝,你看看,谁家的小孩子有你钱多?”通常,父亲还会加上一句:“你看现在没钱行吗?别说吃喝,连个人样都没有!”

一次,陈光和同学打架,打伤了人家,他吓得不敢回家。父亲听说后,不但没批评他,反倒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点皮外伤嘛!儿子,别担心,咱拿得起!”

陈光真切地体会到:钱真管用,有钱就能解决一切。慢慢地,他学会了用钱笼络同学,俨然成了一个财大气粗的“阔少”,有人陪他玩,有人帮他写作业,他领着同学逛游戏厅、下馆子。

转眼间,陈光上了初中,此时的他已经养成了花钱如流水的坏习惯。这时,他因为刚到新学校,要花钱买“地位”,但父母的生意又不太景气。怎么办?他想到了偷。他先是偷同学的,后来就入户盗窃。结果,14岁的陈光被抓进公安局。陈光的父亲气坏了,大骂他不争气:“我给你大把大把的钱,怎么还去偷啊!”

可是,父母始终不明白,陈光之所以堕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父母不会教育,是他日益膨胀的欲望让他一步步走向深渊。

正如英国作家斯迈尔斯所说:“构成罪恶根源的东西并非金钱,而是对金钱的爱。”年幼的陈光本是一个渴望亲情,天真烂漫的孩子,是家庭的物质刺激使他从小尝到了金钱的“甜头”,他误认为钱可以买到一切。最终,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如今,许多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无暇管教孩子,就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带。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这些父母通常会给孩子一笔钱,供孩子挥霍。他们习惯于以钱代教,以钱代爱,视金钱万能,断定金钱之下必有“才子”。无数实例证明,没有爱的教育必定失败。“物诱型”父母选择了用金钱去充当教育的动力,这样做,必定使孩子意志消沉,贪得无厌,追求物质攀比,不思进取,甚至堕落犯罪。

家庭教育不能简单地用金钱和物质代替,父母应该多抽空陪陪孩子,培养他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情感、强壮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孩子都像天使一样纯洁可爱,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这份单纯,给孩子健康的爱。

教子小贴士: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是爱,而非金钱和物质。父母贪图简单快速地解决问题,反而会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问题。过多的物质上的熏染,会让孩子原本纯洁无暇、天真烂漫的心灵受到物质享受的强烈刺激,最终养成贪婪的习性,终日不思学业。所以,我们不要做“物诱型”父母,要用理智的爱来面对孩子,培养孩子。

成绩并非孩子成长的全部

如果说现在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还不如说,最关心孩子的考分。在多数父母眼中,分数已经成了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杆。其实,这样的观点是偏颇的,父母必须树立正确的分数观。

分数只是检验孩子某个阶段学习质量的一个尺度,并非分数高的孩子将来一定就有大作为,而分数低的孩子将来就一无是处。所以,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分数低就整天埋怨和唠叨,更不要打骂孩子。在生活中,就有很多因为成绩不好,受不了父母白眼而走上绝路的孩子。

2005年1月的一个晚上,江西省赣州市一位市民发现,有个女孩正在一座桥上徘徊,神情有些异常。这位市民感到不对劲,怕她一时想不开跳下去,就想方设法将她“骗”至桥下的安全地带,随后拨打110报警。

民警赶到后,经过询问发现,原来这名女孩真的是一时想不开,想要自寻短见。她要自杀的原因是,她的父母对她要求非常严格,非常看重分数排名。可是,她当天参加考试后,自我感觉成绩又没有达到父母要求的90分以上,所以迟迟不敢回家。

幸亏这位热心市民发现得及时,否则女孩一时想不开可能真会跳下大桥。到那时,她的父母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分数固然很重要,但是父母也要讲究方法,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其实,现在不只是 “差生”思想包袱严重,好学生也不堪精神重负。有时候仅仅是分数相差一分,孩子在父母眼里就变得一钱不值,甚至被迫走上轻生道路。而且,越是好学生,思想负担越重。一方面,他们深知父母和老师对自己寄予的无限希望;另一方面,他们更清楚学校“高手如云”,稍不留神就会被别人比下去。所以,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

有一年春季新学期开学后10天内,江苏省某县级市便有3名中学生自杀,其中一人获救,两人死亡,自杀原因都与考试分数有关。

一名初一学生,学期成绩从全班第二降到第三,仅仅是退后一名。可是,父母对此很不满意,经常因为这件事责骂他。一天早晨上学时,父亲又骂他“不争气”。他实在想不通,仅仅退后一名就要遭这么多辱骂,以后要是再有退步,还有好日子过吗?于是,他喝农药自杀。幸亏抢救及时,保住了生命。

另一名初一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被父母责骂,私自涂改成绩册,把总分“提高”了28分。不料,老师发现了他的这一行为,并告诉了他父母。母亲狠狠骂了他一顿,他因此服毒自杀。

还有一名初三学生,她的成绩很好。考试时,别的同学为了要抄她的试卷,故意将她的考试座号挪到前排别人的位子上。结果,监考老师发现她坐了别人的座位,就认为她是作弊,不但要她写两份检查,而且要把她的成绩降为60分。这名女生担心自己会受处分而被取消中考资格,从而不能上高中、考大学。她觉得自己无法面对父母的责备和别人的流言蜚语,所以服毒自杀,并留下这样一封遗书:“我真的没作弊。”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少男少女有了自杀的勇气?我们除了要反思,必须加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外,还要看到,这些孩子最终是死在了考分上。父母究竟给了孩子多大的压力,让他们甚至无惧死亡?面对孩子拿回家的考卷,父母又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

有位父亲,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很着急,于是就一味地批评、埋怨孩子。最后,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干脆落到了全班倒数第一名。

这时,父亲反而变得冷静了,对孩子说:“好了,你现在每往前走一步都是进步,再也不用怕哪个同学超过你了。好好努力吧!”没想到,这个孩子没有了压力,学习进步很快,信心越来越足,两个学期内成绩提高到了中上水平。

作父母的不妨学习以上的方法,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自如的环境,也许更能激发出孩子的潜力。如果父母过于计较分数,就会带给孩子紧张的情绪。父母要告诉孩子:“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这才是恰当的教育方法。

这一天公布期末考试成绩,同学们都很紧张,大家围在一起议论道:“不知道这次能考多少分?要是考砸了,我妈非得把我唠叨死不行!”

“唠叨是好的,我最怕我妈揍我了,今早她还问我估计自己考了几分呢!”

“拿成绩的日子,是我最痛苦的日子。考不好的话,回家准没好果子吃。”

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小东却一句话没都说,此刻他忐忑不安。不一会儿,成绩出来了,小东有两门课没考及格,他想:“唉,回去怎么和老爸交待呢?”

小东回到家里,走路慢吞吞地,爸爸一看就明白了几分:“没考好?”小东低声说:“嗯。”没想到,爸爸温和地说:“没事,分数不是最重要的,你只要努力了就好。爸爸不会责备你,咱们今天晚上好好谈谈,我帮你找找原因。”

小东原以为会挨批评,没想到爸爸这次这么善解人意。他感激地说:“您真是个好爸爸,我以后一定会加倍努力。”说完,他给了爸爸一个热烈的拥抱。

这位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对待孩子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人的智力、性格、气质各不相同,先天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高下之分。父母不能要求孩子事事做到出类拔萃,要摆正心态,正确看待考试分数。

父母不要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就忽略孩子的其他优点。比如,有的孩子成绩不好,但他乐于助人,人缘好。其实,这也是能力的体现。现在很多大学生,因为毕业后不能融入到工作环境中,整天郁郁寡欢,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可见,需要孩子进步的地方有很多,如果父母只把成绩盯在孩子的成绩上,孩子也许就会变成一个高分低能的人,那么,即使他以后读到博士,但如果没有生活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人生也一定不会幸福。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应该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行为谨慎、守信,博爱大众,并时常亲近有德行的人。先把这些都做到了之后,再来学习知识。因为,一个人只要学会孝顺父母,懂得友爱兄弟,那他怎么会整天只顾自娱自乐,不去认真学习呢?

所以,当父母面对孩子成绩不好时,先不要盲目行动,不要打骂孩子,不要给孩子压力,要冷静思考问题到底在哪里,“治病治本”,只有把孩子学习不好的根源找到,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父母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就要循着教育的根来思考。首先要抓紧培养孩子的德行,这样他才能自动自发地学习。

教子小贴士:

父母应该知道,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育人。如果加强了孩子德育方面的培养,他提高成绩也是指日可待的事。试想,一个事事想着父母感受的孩子,一个有着很强责任感的孩子,一定不会放任自己随波逐流。可是,究竟有多少父母能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呢?其实,这才是解决孩子成绩问题的关键所在。

教孩子学会勤俭节约

今天,许多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太多的优裕生活,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父母都给他创造了足够好的条件,然而,这却容易让孩子产生惰性,从而不在学习上下功夫,在生活上也不能自理,反而在追求物质享受、自私、狭隘等方面倒是很“出色”。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富人家的孩子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物欲、金钱的诱惑,教育好子女让家庭昌盛,并经久不衰比什么都重要。”这位富豪的教子态度值得当代父母学习,确实应该教育孩子以节俭为本。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腰缠万贯的父亲只送给他一枚硬币作礼物,并告诉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闯一闯。”

后来,取得巨大成功的戴维·布瑞纳在回首往事时,他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这样看来,即使家里很有钱,父母也要让孩子懂得节俭。节俭并不是不消费,而是提倡合理消费,反对孩子肆意挥霍和不道德地消费。因为,不管家庭贫困还是富裕,盲目花钱、浪费金钱永远都是不良品质的反映。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钱一定要花得有意义,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孩子现在怎样花钱,会直接影响到他将来的理财能力和习惯。如果他能养成节俭的美德,就意味着他具备了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也意味着他已经有了独立意识。作为孩子,应该知道勤俭的重要性,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关于节俭,古代圣贤给后人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三国时期的蜀国贤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总是相连的,所以,要让孩子学会爱惜东西,节约粮食,同时也要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尽自己所能帮助家人料理家务。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意思是,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一句话概括了节俭对于国与家的重大意义。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在《训俭示廉》中说:“侈则多欲”,而“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意思是说,一个人奢侈浪费就会产生很多种不好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多半会导致贪图享受,追求豪华,这样必然会因为行为不合正道而灾祸临头。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一碗粥、一碗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这句话在告诫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朱柏庐谆谆教诲下一代,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认为,千万不要把日常的事物看轻了,要知道父母谋求衣食的艰难,桩桩件件都来之不易。它包含着饮水思源、不要忘本的意思。

很多人可能认为勤俭的观念已经陈腐不堪,也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节俭”一词也渐渐被一部分人遗忘了。其实,这是非常不应该的。社会经济正在一片喧嚣声中高速发展,社会经济越发展,勤俭的社会功能就越大。

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分钱,中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00万元,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元,就能建起5000所希望学校,就能让近千万个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可见,倡导勤俭节约对于一个泱泱大国多么重要!

“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华人首富李嘉诚对这句话理解最深,他曾说:“要我马上拿出一个亿,我面不改色。但谁在地上丢一分钱,我会立即捡起来。”李嘉诚用自己勤俭持家的实例告诉世人,勤俭在今天并不过时。

然而在今天,很多父母却没有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从而导致了孩子奢侈浪费的行为。很多独生子女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大,穿名牌、摆阔气成为他们追求的重点。面对这种改变,很多父母感到无奈。一位母亲说:“孩子天天都吵着要穿名牌,不管吃的还是穿的,不给他买就和家长赌气。我就这么一个孩子,不答应他舍不得,答应他又太浪费,真是拿他没办法!”其实,孩子的这些奢侈浪费的行为,何尝不是父母纵容娇惯的结果呢?

一天下午,正是学校放学时间。校门外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很多家长都是开车来的,他们把学校围了个水泄不通,学校马路边一时间拥挤不堪。

几个孩子从校门里走出来,因为没有见到父母,就一边等父母一边聊起天来。他们对学校门外的车绘声绘色地谈论着,什么牌子的、什么型号的、多少钱、最多可以跑到多快、性能如何……听起来都挺在行。

其中一个男孩对另外几个说着他父亲的宝马车如何好,多么昂贵,这些车都差远了等等的话,还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这个男孩的父亲来了,可是,他并没有开着宝马,而是开了一辆别的车。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男孩一看父亲没有开宝马,感觉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跟父亲急了,死活就是不上车。

父亲惊讶地问为什么,男孩振振有词地质问父亲,为什么没开宝马来,让他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父亲愣了一会儿,对儿子说了一句:“真服了你了,好了,等着吧!”接着,开车扬长而去。

不一会儿,父亲开着一辆宝马车停在了校门口。在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中,男孩趾高气扬地上了车……

故事中的父亲为了满足儿子的虚荣心,竟然不顾劳累回家取车。殊不知,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男孩年龄这么小,就知道贪图虚荣,那他平时一定不会节俭。更严重的,可能还会视节俭为耻,以浪费为荣。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节俭并不是小气,而是“世界通用”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素质。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日常生活非常简朴节约,他认为,不管是富足还是贫穷,一个人只有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有可能事业有成。

英格瓦·坎普拉德是世界知名企业瑞典宜家(IKEA)的创始人,他曾经一度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但他的生活却俭朴得难以置信:座驾是一辆已经驾驶了15年的轿车,乘飞机出行总是坐经济舱。有一位记者向他证实是否真的驾驶一辆破旧的沃尔沃汽车时,坎普拉德说:“它还很新呀,才用了15年。”在宜家,办公用纸必须正反面都要利用。坎普拉德这样做是激发宜家在全球的9万名员工重视节俭的美德。

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规定,所有员工都必须遵守节俭的经营规则。沃尔玛从来不在豪华商业区设分店,广告投入也少得可怜,用于办公场所的费用更比同等规模的企业少3/4。正是因为沃尔玛执着于节俭经营的理念,这家零售业航母才得以在全球所向披靡。

巴菲特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的生活准则就是“简单、传统和节俭”。他穿的西服是旧的,钱包是旧的,开的车也是旧的。但是他却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很多日本人正在崇尚“清贫思想”,在用我国古代《菜根谭》上的格言管理企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提倡“简单生活”,因为他们发现了简单生活所带来的快乐。节俭已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新时尚。

那些视节俭为耻的人,终究不能成大器。其实,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在今天这个时代,孩子只有懂得节俭,才能建设好家庭,才能创造一番事业,才能获得一生的成功。那么,父母怎样培养孩子节俭的好品质呢?

第一,给孩子做节俭的榜样。

培养孩子的节俭品质,也应该从父母做起。在节俭方面,父母从认识到行为都应给孩子做出好样子。节俭的美德是传家宝,在孩子身上应得到继承。

第二,试着改变孩子的消费观念。

父母应该注意让孩子改变一下消费观念,要让他树立节俭意识。要让孩子懂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国人所提倡,每一位有志气的孩子都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咀嚼民族的这些传统精神“盛宴”,把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三,教孩子懂得珍惜物品。

父母也要注意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的都来之不易,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就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

第四,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

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过程,参观书籍、报刊的印制过程。孩子懂得这些,也会养成节俭的习惯。

总之,节俭是一种美德,父母应该教孩子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如果纵容孩子挥霍浪费的行为,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养成贪图安逸享受、不求进取的坏毛病,最终会害了孩子。

教子小贴士:

节俭持家并不同于普通的勤劳致富,这是两回事情。勤劳可以致富,但如果不能系统地、长时期保护财富,最后还是一无所有。因此,勤俭持家就是勤俭管理家的财富,最后达到能够致富,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所以,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爱劳动、知节俭的好习惯。

附:父母不该说的类似的话

有时候,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希望他考个好成绩,就以物质奖励为诱惑,结果,把孩子金钱、物质的欲望之门打开了,而且会一发不可收拾!害了孩子,也让父母大失所望,大大后悔。所以,为人父母者对孩子一定要慎用物质奖励,要善于找到替代方法。

不要再说“你要是考第一,我给你买……”,也不要说类似以下的话:

“考好了有奖哦!”

“你若能考100分,我就奖给你100块钱!”

“你只要考高分,我就带你吃肯德基。”

“考好了,给你的零花钱加倍!”

“如果考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礼物!”

“想去游乐园吗?考好了我就带你去!”

“考第一名,爸爸带你游三亚!”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