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频 游戏竞技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全文免费完整版阅读_张振鹏_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最新章节更新全集

“从来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张振鹏 20387 2024-08-31 08:47

  

很多粗心或学习不用功的孩子,在做作业或者在考试时,常常会把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做错。父母在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后,就会感到非常失望和气愤,甚至会讽刺孩子:“从来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其实,这只能增加孩子自惭形秽的感觉,只会让他更泄气,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讽刺是一把刺向孩子的剑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把一些很简单的题做错,就会很生气:“这么简单的题你都能算错,你还能做得了什么啊!”还有的父母为了刺激一下孩子,就故意讽刺孩子一两句:“从来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真是让你白吃了几年饭!你是幼儿园的吧!”

父母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激励”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只能刺痛孩子的心,但不能让他对此有所觉醒,不会认识到自己粗心大意或不用功的不良习惯。

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欲望,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都希望父母说他聪明能干。也就是说,孩子在成人面前,在高年级孩子面前,常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比如,他会感觉自己个子矮,力气小,懂的知识少……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欲望视而不见,或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而说他“是幼儿园的吧”等类似的话,就等于说“你的天资很差”,这是指责孩子比他的实际年龄更幼稚。这只能增加孩子的自卑感,会让他更泄气。

实际上,遇到这样的情形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我相信,只要你认真思考,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把题答对。”而且,事实也会如此,只要父母相信孩子的能力,鼓励孩子,孩子就会努力,就会进步。

李然很喜欢唱歌,但歌唱得却不怎么好,可他喜欢唱呀,电视里的一些歌曲,他都能哼唱上几句。有一次,父亲下班回来,听到李然正兴奋地唱民歌《挖泥鳅》,父亲讽刺地说:“李然,唱的什么呀?我怎么越听越像鹅叫呀!”李然的歌声一下就停止了。

李然想:“我唱歌真的不行呀!我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尽管我唱得不好,可爸爸为什么要说我像鹅呢?爸爸一定是不喜欢我了!”

后来,李然的话越来越少了,性格非常孤僻,他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过,有时候,他还帮着妈妈做一些家务,但是,可怜的李然却听到母亲这样说:“真是新鲜呀,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今天是刮的什么风呀!”……于是,李然非常郁闷,以后就几乎不再做任何家务活儿了。

显然,父亲的话伤害了李然。也许,母亲这样做,并不是对孩子的付出和热情不满意,反而是因为孩子的努力超出了她的预料,让她感到十分惊奇,内心十分高兴,但又不好意思将喜悦的心情坦率地表达出来,于是就说出了这样带讽刺意味的话。就是这样无心说出的“讽刺”的话,也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讽刺就是一把刺向孩子的剑,是孩子自信心的杀手。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就安排他住宿,还特别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

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的心里有些不悦,就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一下吧!”樵夫就真的照做了。

几年后,樵夫又遇见了母熊,他问:“你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完全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可见,语言上的伤害有时会超过肉体上的伤害,也就是说,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所以,为人父母者,不应该对孩子说刻薄、讽刺的话。

作为父母,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是开玩笑也应该避免讽刺性的话,因为孩子有时并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玩笑,会引起孩子的误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在孩子表现积极的时候,父母应采取肯定的态度,对孩子说一些肯定与鼓励的话。

一名14岁的女中学生,因为外语没有考好,回到家后就闷闷不乐地坐在电视机前,看起了电视。母亲知道后,就骂了一句:“考这么差,还有脸看电视!”

结果,这名女中学生失去了理智,冲出了家门,投河自尽了。

其实,这名女生的成绩一直都十分优异,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同学们的榜样。但是,父母在平时只注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另一方面,从这名女生的母亲在对待孩子一科考试不理想的态度来看,她平时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严重的问题。单说那句“考这么差,还有脸看电视”就是对孩子的讽刺。讽刺孩子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何况孩子平时成绩一向优异,偶尔一科考砸时,她的心情一定很糟,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并及时安慰她,帮助她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遗憾的是,在这个时候,母亲却说出了讽刺的话,就好像在孩子流血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从而导致孩子偏激行为的发生。

有教育家说:“讽刺就好像一堵墙,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障碍,造成了父母和孩子的对抗。”是的,对孩子来说,他可以接受父母的批评,但却不能接受父母的讽刺。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怨恨父母,甚至幻想报复父母。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要让讽刺的语言脱口而出,比如“你是聋子呀,我的话你怎么听不见?”“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笨得像头猪!”……有些受到父母讽刺的孩子,就会变得畏首畏尾、胆怯,没有自信,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陈杰刚上初一,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成绩也很差,每次考试在全班都是倒数几名。妈妈很是担心,常常和陈杰说:“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你以后要是考不上好大学,就很难找工作。你得努力呀,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陈杰理解妈妈的苦心,也非常努力,可成绩就是上不去。

一天,妈妈看到了陈杰的月考成绩单:全班倒数第5名,她一下就火了,指着成绩单大声说道:“你怎么总是倒数?这样下去甭想考大学!”

陈杰惭愧地低下了头,嘟囔了一句:“不一定非要考大学呀!”话一出口,就被妈妈喝住了:“什么?不考大学?不考大学你干吗去?就你这破成绩,以后一准扫大街去……”

如果孩子的成绩与父母的期望相差太远,父母也不应该讽刺孩子,贬低他的能力,并对孩子妄下定论,否则,不但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而且还可能让他认为没有希望了,从而主动放弃努力。成绩不好,父母应该主动帮他寻找原因,这才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另外,父母还应该知道,孩子学习不好以后就去“扫大街”,就等于把社会工作有高贵低贱之分的错误观念灌输给了孩子。实际上,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如果孩子有了这种观念,对他将来的成长会不利。

教子小贴士: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讽刺的话。当然,这些父母并不是有意去伤害孩子,但在盛怒之下,讽刺的语言却会脱口而出,事后很多父母也会忘得一干二净,甚至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自然也不知道这些讽刺的话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父母的行为,也许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讲理,会一直记得父母的讽刺对他的伤害;会让他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努力。所以,父母切忌用讽刺的语言羞辱孩子,要懂得控制情绪。

别对孩子说“你真笨”

什么是笨?就是不聪明,不灵巧。学东西慢就是笨,记不住东西就是笨,在动作上迟缓就是笨。相反,一学就会那是聪明,一下就能记住是聪明,动作灵巧是聪明。相信一般人都会这样认为。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刚出生的婴儿是最笨的,什么都不会,不会自己吃,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为什么没人说他笨呢??

其实,所谓的“笨”是人为规定的一个概念,是与别人相比而得来的。别人都把题做对了,就他一个错了好几道题,大概他就是笨了吧!??即使大家都认为他笨,但他也未必真的笨。不过,他的心里就好像压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而且,当“你真笨”这三个字从父母的口中说出来时,他会非常难受。

父母可以问一下自己:我对孩子说过“你真笨”吗?“你真笨”这三个字就是否定孩子,就是在给孩子消极负面的暗示,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产生“努力也没用,天生就是笨”的心理,从而不再有上进心。

孩子回家了,家中来了父亲的很多朋友。父亲知道儿子今天考试了,于是就问:“语文考了多少分?数学考了多少分?”孩子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看见有客人,他就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

父亲也跟着进了孩子的房间,继续追问:“你究竟考了多少分?”这时,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经过再三盘问,孩子才边哭边说:“语文65,数学59。”父亲立即说道:“你真笨!”

面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父母确实不应该轻易说“你真笨”。在世界上很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并不是天资过人。比如,爱因斯坦3岁时才会说话,7岁才开始读书,上中学和大学时的成绩很一般,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但后来他却成了大科学家;再如华罗庚,他早期的表现十分平常,但后来凭着刻苦努力攀登上了科学事业的高峰。

所以,孩子所谓的“笨”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力差,也不能表明孩子的学习能力低,更不能预测孩子的未来成就。因此,父母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成长中的孩子。

对父母而言,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而对孩子而言,最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赞赏和鼓励。但是,很多不明智的父母却经常用“你真笨”打击孩子。

8岁的胡刚为了让自己的作业更完美,所以花在做作业上的时间很长,以致晚上睡得很迟。结果,睡眼不足,上课就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他的成绩每况愈下。

而胡刚有一个表弟,却十分聪明,相比之下,胡刚就成了父母心目中的笨孩子。胡刚的妈妈经常在亲友和邻居的面前嘲笑他:“瞧你那副蠢样子!你简直就是一头笨驴”。从此,“笨驴”就成了父母、邻居和同学称呼他的代号。而胡刚也感觉自己很笨,原本不太理想的成绩更是不断下降,直到15岁时,才勉强读完小学课程。

胡刚知道自己没有办法继续升读中学,他也相信自己确实比别人笨,只有退学。后来工作了,由于完全没有自信心,每份工作都做得很差,一次次被解聘……

一个追求完美的孩子,就在父母“笨驴”的呵斥声中葬送了一生的前程。可见,无知的父母对孩子是一种怎样的伤害,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是何其深远。其实,类似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只是把对孩子说的“笨驴”换了个别的词而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身的弱点,当弱点显现时,就会导致他在某件事上的失败,如果这时父母以一种轻蔑的态度去数落他、贬抑他,说他是“笨蛋”,只会让孩子继续失败,直到完全绝望。

教育专家指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不懂正确教育孩子的父母。面对孩子的“笨拙”表现,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片蓝天,相信他,鼓励他。

有一位老师,他给一个亲戚的孩子做了几天临时家教,却发现了一个令他非常震惊的现象:每次他给孩子出一个题,孩子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会。”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孩子也会这样说,而且还要很“诚恳”地再说一句:“我真的很笨。”

这位老师好奇地问他:“这些问题你连想都没想,怎么就说不会呢?而且,你为什么总说自己笨呢?”孩子低着头说:“妈妈一直都说我反应慢,脑子不好使,在班里,同学们还喊我‘笨蛋’呢!”听孩子说完,他感觉一愣,在他的印象里,这个孩子绝不是笨孩子。

结果那一天,这位老师没有教孩子任何东西,他们一起做游戏,每次他稍有成就,老师就大声表扬:“你真聪明!”孩子半信半疑地看着老师,没有接话。第二天,这位老师就试着用一些小常识启发他,当他习惯性地准备说“不会”时,老师总是微笑着鼓励他:“再想想,你一定知道!”每当他很迟疑地说出一半答案时,这位老师就很惊喜地说:“对,没错!”然后,鼓励孩子大胆说出完整的答案。很快,孩子的脸上溢满了兴奋的光彩。后来的题目,孩子做得都非常顺利。这位老师于是就趁热打铁,带孩子重新把过去的功课温习了一遍。

短短的几天很快过去了,孩子进步很大。没想到,孩子的妈妈却对这种进步很怀疑:“他那么笨,就这几天就能把不会的东西都弄明白了?我才不相信呢!你不知道,我给他请过好几个家教,可那些老师都成了帮他做作业的机器,他自己没一点儿长进!”

那天,这位老师和孩子的母亲聊了很长时间,对她讲了为什么要鼓励孩子,而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还讲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最后,她终于恍然醒悟。

父母应该懂得,对待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孩子就好像一棵树苗,将来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很难下个定论。但可以肯定,“你真笨”、“你不行”的话就像一柄将其拦腰斩断的巨斧,是千万要不得的。

有一个1岁多的孩子,刚开始学语,不过,他却指着毛绒绒的玩具猪嘟囔着说:“笨笨。”可见,“笨”的概念是成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了。

孩子很小的时候,绝大多数是非常有自信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孩子却变得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表明,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所谓外因,就是孩子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心情很差,难以产生自信心;所谓内因,就是孩子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缺乏自我调控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在班级中不被老师同学重视,在集体中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家中就会受到父母的责骂,从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他的自信。而后,其表现会变得更差,从而招致新的贬抑性语言,形成恶性循环。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68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实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大幅度地提高了。

其实,这份所谓的“最有前途者”的名单是罗森塔尔随便写上去的名字,并没有真正对这些学生做过任何的测评。同学们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和父母更多地关注了他们,更大程度上重视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都有可能成长为伟大的人物。但是,要实现这种可能,需要教育者(父母和老师)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珍惜这些孩子。父母的期待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方向。所以,请父母不要讲伤孩子自信心的话——“你真笨!”

教子小贴士:

面对失败的孩子,父母不要说孩子笨,更不要奚落他。应该尽力帮孩子走出低谷。比如,帮孩子避免自责,提醒孩子痛苦很快就会过去,与孩子分享他过去做的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让孩子知道无论怎样你都是爱他的,让孩子知道他不是孤单一人,等等。这样,孩子就会轻松让自己振作起来。

批评不要涉及孩子的人格

所谓人格,就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是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会给孩子造成永久的伤害。

美国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对孩子人格的践踏就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在每年报道的上百万次虐待儿童的事件中,大约5~7%属于这类精神虐待行为。受精神虐待的孩子患上其他疾病的风险很大,这包括意志消沉、有自杀念头、自尊心低、无法克制冲动、饮食紊乱病症、滥用药物、对抗社会等行为,学习障碍以及健康状况也比较差。

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必须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孩子虽然很小,但他也是一个人,有自尊心,他也希望获得父母的肯定与赞扬,他不喜欢被父母责骂。孩子的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连他最亲的父母也侮辱他,取笑他,孩子还能对自己有信心吗?所以,父母千万别让自己的一句话毁了孩子。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还在说这样的话:

“你简直就是个窝囊废!”

“把你养这么大有什么用?白养你了?”

“你真的很没用,你到底能做什么啊?”

“笨得跟头猪一样!”

“天天把衣服弄这么脏,看看你,跟个叫花子似的。”

“你以后就配给人家刷盘子吧!”

“以后扫厕所都没人用你,你知道吧!”

……

这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所以就有权骂他。有的父母还故意说恶毒的话来解气。这是非常错误的。也许孩子还没有人格意识,但他会为这样的话感到屈辱,会感觉自己的心灵被刺伤了,这样的伤痕也许会留一辈子。

孩子做了错事,应该就事论事教育他,为什么非要牵扯到人格尊严上去呢?难道父母骂孩子“笨得像猪一样”,他就可以变聪明了?既然这样的话对孩子有害无益,父母又何必说这些不该说的话来伤孩子的心?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老是被父母这样骂,他就会因为人格受到伤害而记恨父母,甚至还可能出现性格缺陷,从而出现一些偏激行为。所以,如果你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就请你不要再有损孩子人格的字眼甩给可爱的孩子了。

父母如果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就会尊重他人。在家里,父母不要再以“权威”来震慑孩子了,更不要再动之以武,在孩子身体上烙上手印。即使你的愿望是好的,但也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你伤害了孩子,让孩子的人格遭到侮辱,孩子就会对父母失去尊重和信任,也不会从中受到真正的教育。

孩子需要长期的教育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他的尊严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把孩子培养好。尊重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更有自尊、自信,孩子才可能自强。当然,父母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在相互尊重中,教育的效果才会明显。

一位父亲曾深有感触地谈过这样一件事:

“我儿子一向数学成绩不错,而我又是省重点中学高中班的数学老师。儿子进入高中后第一次测验,就因为大意而考得很差。我得知后,就在办公室当着其他老师的面,把他狠狠地批评、羞辱了一番。结果,他竟然一气之下,两个月没有与我说一句话。”

“他妈妈为了让我们父子和解,从中多次劝说,儿子却说:‘一次考试,虽然能说明某些问题,但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我一次考差了,自己本来就已经很难受了,爸爸批评几句我可以接受,但爸爸却在办公室当众羞辱我,我真是很没面子。’”

当众羞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但在有些父母看来,孩子犯了错误,当众羞辱一番,完全是为了让他深知错误的严重性,促使他痛改前非。也有父母认为,当众羞辱孩子的方法虽然不可取,但有时却不得已而为之,或因为对孩子爱之深,才恨之切;或因为孩子错得太离谱,忍无可忍;或因为事务太繁忙,只能“快刀斩乱麻”,一羞了之。

实际上,以上两类父母的看法都不可取。父母应避免出现急躁情绪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当众羞辱孩子,就易造成孩子与父母关系的紧张、对立与恶化。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到既可敬,又可亲,这就要求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耐心启发孩子提高认识。

孩子犯错误或出差错后,父母适当批评孩子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耐心分析犯错误或出差错的原因,帮助孩子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并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第二,相互信赖,与孩子沟通感情。

要使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可怕的,而是可亲可敬的。这就要求父母做到经常与孩子沟通情感,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承受失败的痛苦。这样就能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且能让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

第三,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父母应该懂得更多的为人父母之道,要懂得站在孩子在立场上考虑问题,试着多鼓励孩子,而不是过多批评他的不良行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被教育者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被教育者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把孩子当“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严,父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孩子当做家庭的平等成员。

父母与孩子, 既有父子关系,又有朋友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对孩子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第二,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

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能信马由缰,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父母应该有一种自控意识,要保持一种理智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让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形下,也一定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失败。”父母应该努力以平心静气的心境,来随时面对孩子可能犯的大小错误。

第三,不要当众对孩子施以语言暴力。

父母应尽量避免在公众场所、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可以当时悄悄地给孩子指出,也可以留待回家以后耐心地对孩子讲清楚。当然,一定要杜绝情绪化的批评,不能翻旧账,不能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尊重孩子的人格,是每位父母的责任。孩子不论大小,他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这就是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话语去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孩子。

教子小贴士: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孩子拥有自主权、选择权,独立去完成。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意见,父母不可冷言相加。当孩子做事出现困难时,父母可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如果孩子完成任务确有困难,父母要采取“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决。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不畏困难的精神。因批评孩子遭到辩解时,父母最好反省一下:批评是不是对的?批评方式是否妥当?理解孩子,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谁给孩子贴上了“笨”的标签

一位教育心理咨询师曾这样说:“每次咨询活动,都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一坐下,家长就开始数落孩子的种种问题:‘对学习一点都不感兴趣,上课总是坐不住’、‘这孩子动不动就打人’、‘女儿胆子太小了,从来都不肯举手发言’、‘他怎么这么笨啊’、‘他就是个差生,无可救药了’……而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羞怯与无助……”

一般来说,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他往往根据成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评价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当孩子没有让父母满意,父母一再数落孩子的“不是”时,就好像给孩子贴上了“笨”、“不行”的标签,会让孩子强烈地意识到“我真不好”、“我很笨”等等,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离父母的期望越来越远,很快,一个“笨孩子”就诞生了。

往孩子身上贴标签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更是不负责任的!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又怎么会对孩子失去信心和耐心?又怎么会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当父母说出那些话时,可曾想过会给孩子多大的打击,是多么的不负责任?

爱迪生小时候也被认为是个笨蛋,无可救药吗!可是,他的母亲并没有这样,反而对学校说是他们误人子弟,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将来一定能成大事,并决定亲自教育他。

结果又如何呢?爱迪生一生有许多伟大的发明,成为大发明家,留名青史。

作为父母,绝不应该为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因为一旦贴上了,周围的人就会认为他是无可救药,孩子自己也会这么认为。

很多父母为了纠正孩子的毛病,总是情绪激昂地责备孩子。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即使责备也不改”而苦恼,最后因孩子“不可救药”而放弃管教。一味责备,只能培养出真正的笨孩子。因为,孩子早已默认了自己的标签——“我很笨。”

一位父亲愤愤地对儿子说:“你看人家××,考了那么多分,你呢?不及格,你怎么就那么笨呢?!”

儿子低着头,小声地顶嘴道:“我就是笨,我笨当然不及格了。”

“你说什么?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父亲提高了声音,显然儿子的话惹怒了他。

孩子学习不好,父母着急很正常。不过,这位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妥,极易导致孩子自卑、自暴自弃,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很笨,从而成为一个真正“不及格”的人。

其实,孩子学习不好,父母首先应该归因于孩子不够努力、学习方法不恰当等不稳定的内因,在不打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下,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热爱学习,这样才能逐渐使孩子步入“好好学习”的良好状态中。当孩子成绩提高后,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更加激励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当孩子自己说“我总是不及格,我真笨”时,父母应该立即更正,郑重地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不及格,不是因为你笨,而是因为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正确。”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就把自己定为一个失败的人,那他就会一直笼罩在这样的阴影中,自暴自弃,最终会成为一个失败者。

一位父亲这样无奈地说:“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让孩子能好好读书。我小的时候就没有上过学,受过很多苦,不想让他今后也跟我一样,我想让他上大学,将来能找个好工作。他学习很笨,每次考试都考倒数几名。考不好,他回家就撒谎说没考试。放假时还总是完不成作业。他还经常跟同学打架,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孩子说:“我学习不好,爸爸也说我笨。我每次考试不好,爸爸就拿皮带打我,他还骂我‘笨猪,没有出息的东西,不争气的东西’什么的……”

对此,教育专家分析,当父母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时,最好不要以强制手段去管教孩子,这样会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当他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父母就骂他笨,久而久之就给他贴上了“我是笨孩子”的标签!不管以后他做什么,总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如别人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的教育就是“笨”的教育,而“笨”的教育会把孩子推向“地狱”。

1973年,美国某大学的心理研究所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8位心理学教授与学者,分头去了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的医院,全部声称自己“幻听”严重,结果无一例外地被当做精神病人关进了医院;住进去之后,他们立即表现得像正常人,而这恰恰被医生看成是更危险的行为。比如,那位领衔这个实验项目的教授,就被认为是“最危险”的“病人”,因为他不仅不吵不闹,甚至还不停地写笔记、作记录!医生们感到他“病得太厉害”了。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医生护士一旦认为某病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把他一切举动一律视为反常行为:写作被视为“写作行为”,与人交谈被视为“交谈行为”,按时作息被视为“嗜睡行为”,发脾气被视为“癫狂行为”,要求出院被视为“妄想行为”!倒是不少病友私底下认为他们没病。这就是著名的“假病人真医生”实验,“病人”其实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医生”。

实验者结合社会普遍现象,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旦某人被认定具有某种行为特征,那么,在相关者的眼中,他的一切行为都具有这种特征。

在教育领域,在对待孩子方面,这样的情形就更为普遍和严重。一个孩子一旦被贴上“坏”、“笨”、“差”的特征标签,那么几乎人人都认为他“坏”、“笨”、“差”,结果让孩子趋向“预期自动实现”,朝着标签所指示的方向发展。而回过头来看,孩子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恰恰是父母出了问题,就像实验中的“病人”是正常的,倒是医生乱套了。

现在,很多父母热衷给孩子测智商,测试方法也五花八门。专家很担忧地表示,父母把孩子的成绩与智商简单地挂起钩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一些智商测试的方法并不科学,甚至有的父母自己从网上下载软件,让孩子点鼠标回答几个问题,这是非常有害的。

事实上,真正智商低的孩子微乎其微,除非先天性脑炎、脑外伤等因素对孩子的智力有影响,大部分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学习成绩高低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即使是在智商测试中得分略低于正常值的孩子,也不应该被轻易贴上“笨”、“低能”等标签,“一测定终身”的做法是绝对不科学的。

美国有一位母亲将她10岁的女儿带到儿童心理卫生咨询机构测智商。这位母亲对工作人员说:“这个孩子就是不用心学习,越来越贪玩,我想一定是智商有问题,请测量看看怎么样?”小女孩躲在母亲的身后,两只大眼盯着测量的人,一脸的惶恐。

测量以后,工作人员将孩子叫到身边,拉着孩子的小手,亲切地问:“好孩子,告诉叔叔,你为什么不用心学习呢?”孩子愣了半天才说:“反正我笨。”测量人员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你笨呢?”小女孩回答:“妈妈常常在亲戚面前说我笨。”

测量人员明白了:这个女孩被母亲制作的“低能儿”的帽子压抑得喘不过气来,长期的不良暗示,已经让她认定自己笨了。

母亲焦急地问:“先生,孩子智力究竟低到什么程度呢?”测量人员回答:“太太,恕我直言,你的女儿智商是130,再多一些就是超常儿了。不是我想赚你的钱,太太,我倒很愿意为你测一测智商呢!”这位母亲听了,脸羞得通红。

所以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说孩子笨。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任何一个孩子都能成才,关键是父母如何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积极地引导。

教子小贴士:

父母应该信任孩子,给他改正自己的机会,让他相信自己是优秀的。多对孩子细心一点,当孩子每取得进步时,父母要表扬他一下,这是对他努力的肯定。时间一长,你会发现孩子有许多优点,并不笨,更不是“无可救药”。所以,避免给孩子“你真笨”、“死脑子”、“呆子”等的消极评价吧,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以温和、友善、宽容、耐心、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走好人生每一步,孩子就会全面发展。

好父母要懂得赏识孩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肯定他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就可以有效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树立他的自信心。

所以,为人父母者要懂得赏识孩子,对其进行赏识教育,这是促使孩子将自身的能力发展到极限的最好方法,也是促使孩子提高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会出乎父母的意料。赏识,就是孩子精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

一位老人曾这样讲述他的亲身经历:

“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48岁,小儿子44岁。我从年轻时起就非常喜欢下将棋(类似中国象棋),并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为职业棋手。大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学下将棋,可是过了一年半,进展却不大。一天,我很生气地说:‘你的智商简直和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大儿子听了就说:‘那就算了。’以后,无论我怎么劝说,他再也不肯下将棋了。”

“当我教还在幼儿园的小儿子下将棋时,就改变了教育方法,我连声称赞道:‘下得好!你是将棋的天才。’于是,小儿子热衷于下将棋,而且进步很快,成了一名实力很强的选手。小学六年级时参加了县级比赛。以后,小儿子在上大学念书时,尽管没有成为职业棋手,却是该校将棋部主将,现在是业余五段选手,仍活跃在棋坛上。”

老人的两个孩子,应该说他们的智商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可是,因为对孩子的评语不同,结果,一个孩子对将棋毫无兴趣,而另一个孩子的棋技则进步很快。主要原因就是,老人对大儿子说了讽刺性的语言,是失败的教育;而对小儿子则说出了欣赏的话,是赏识孩子,是成功的教育。由此可见,赏识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人人都渴望得到赞美,对于各个方面都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这种渴望就更加强烈。孩子们幼小脆弱的心灵需要父母爱的浇灌才能茁壮成长。真诚的赞美是对孩子的肯定和赏识,而赏识是孩子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孩子得到赏识时,他心里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一个有信心的孩子,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位母亲是这样把孩子送入清华大学的: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您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个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却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你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他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位置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理有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字样的特快信件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这封信上……

作为父母,不能只凭孩子的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不好,就认定孩子不如别人,是没有出息的。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孩子,让他在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哈里·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

客人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的自豪吧!”

杜鲁门的母亲微笑着回答:“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

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是,母亲并没有认为这位做农夫的儿子是无能的。对她来说,每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杜鲁门的弟弟是这样评价哥哥和自己的:“我为哥哥感到骄傲,他将是美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但我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一名农夫,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照顾了父母。”

这是何等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来自于母亲的赏识。实际上,每一个孩子总是有优点的,只要父母真正从内心去赏识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父母自豪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我们的孩子!”其实,每位父母都应该学着赏识孩子。就像一位教育所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

赏识孩子,首先应该懂得赏识的六大原则。

第一原则,信任,信任的是孩子的潜能。

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个孩子,哪怕是残疾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原则,尊重,尊重的是孩子的人格。

孩子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当给予极大的尊重。父母应该蹲下身来,平视孩子,倾听他说话,这会让孩子立刻感受到被尊重。

第三原则,理解,理解的是孩子的差异。

孩子的个性世界复杂而丰富,决不能用单一尺度去衡量每个孩子的生命价值。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开心地谈话。陪伴孩子,并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

第四原则,激励,激励的孩子的闪光点。

要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激励,热情地激励。孩子的闪光点需要父母用心地去发掘。

第五原则,宽容,耐心地宽容孩子。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让孩子的求知成长成为他自发的内在需要。要允许孩子重复犯错误,要学会等待,孩子有很多曾令父母烦恼的表现,会在他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自行消失。

第六原则,提醒,真诚地提醒孩子。

学会分担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试成绩差并不是故意的,他自己也很伤心,这时,父母应该真诚地安慰孩子,为他分担痛苦,而不能在伤口上撒盐,雪上加霜。

那么,赏识孩子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实际上,赏识孩子,父母也得掌握时机和分寸,针对孩子的优点,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

第一,赏识孩子具体的行为。

多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今天你把房间打扫得真干净,妈妈真高兴!”“这件事你处理得非常好,越来越像个男子汉!”“这次考试你尽力了,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你这么懂事,妈妈很喜欢你!”这比单说“你真乖”、“你真漂亮”等更有意义。

第二,及时对孩子加以赏识。

只要孩子有好的行为、好的做法,父母就应该及时称赞,这既是亲子互动的润滑剂,又是家庭和谐的原动力,更是孩子自我成长与自我肯定的强“心”剂。

第三,赏识孩子一定要真诚。

父母要把对孩子成长的喜悦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表扬要实事求是,不能无限拔高,过分夸张。通过夸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不管他进步还是犯了错时,父母都永远爱他。父母给他真诚的赞美,使孩子获得成就感,孩子一旦遭受挫折,也会从中汲取力量,重新再站起来。

教子小贴士:

父母要相信孩子行,要对孩子说:“太好了”、“你真棒”、“你能行”。当然,也可以给孩子这样的动作:竖大拇指、鼓掌、拍拍肩膀、握握手。父母要相信,自己也许不能成为天才,但一定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同时,父母也要树立一个观念:没有赏识,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

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要防止走入两个误区:一是方法误区,即把赏识简单地等同于表扬。其实,“赏识”不是表扬,而是“看得起”。二是目标误区,即把赏识的目标定位于狭隘的成功,诸如100分、第一名、上名牌学校等等。实际上,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成功,应该是孩子全面的成功,是孩子人生的和谐、圆满与幸福。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今天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或特长表现落后于别的孩子,就常常拿“比”来训斥:“你为什么比不上人家××,人家考了98分,你怎么才考70分?”殊不知,这一比,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精神负担,比得孩子灰心丧气,也把孩子的进取心和自尊心比没了。

其实,只要孩子不傻,他就不会愿意落后于别的孩子。之所以与其他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孩子的能力和长处不相同,可能是孩子所处的学习环境不尽一样,可能是孩子的用心程度存在差别。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暂时没有被发现而已。媒体上关于孩子厌学逃课、离家出走的报道多的是,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不堪忍受家长的“比”所导致的。

有一对表姐妹,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还上同一个年级,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表妹非常聪明,不但学习好,而且在学校人缘儿也很好。相比之下,表姐觉得自己像个丑小鸭,她从小就感到来自表妹的压力,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比过她。她多么希望得到妈妈的鼓励呀!可是,妈妈不但没给她鼓励,还让她陷入更加泄气的境地。因为妈妈总是夸奖表妹,数落她,让她很伤心。

学校刚一放假,表妹就到表姐家来玩。这天妈妈和表妹坐在厨房里聊起考试成绩,她很骄傲地说:“除了自然是85分,其余的都是90分以上。”

妈妈说:“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成绩总是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你表姐的成绩单呢!女儿,你过来一下。”听到妈妈喊她,她才不情愿地走过去。妈妈问她:“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呢?”

“在我房间里。”女儿很慢地回答。看着她无精打采样子,妈妈开始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没考好?去把成绩单拿来,我看看。”女儿把成绩单拿来了,大部分都是80来分。

“你真让我感到羞愧。”妈妈忍不住地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这么差?你表妹总是考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她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她差?你就是太懒,总是不专心听讲,你简直就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想吧!我不想看你这个样子。”

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表妹面前挨妈妈的训了,可是她感觉很下不来台,含着眼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常常会犯类似这位母亲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首先,这位母亲还没看到成绩单,就十分肯定地说孩子一定没考好,表明她对孩子没有信心。母亲的态度使得女儿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然后,母亲又告诉女儿,她为孩子感到惭愧,使得孩子更加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没用,在母亲心目中没有地位,不受喜爱,从而会让她的情绪变得低落。最后,妈妈又表扬表妹的好成绩,并拿她们比较,对孩子来讲,这是一种对自尊心的严重伤害。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从孩子自身去认识孩子,而不是通过与别人比较来给孩子定性、定位。孩子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父母就应当给予鼓励、表扬,这样孩子才会提高自信心,不断进步。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不要把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任何此类的比较都是有害的。如果父母对孩子本来就没有太大的信心,还不时地表现出来,是不可能帮助孩子进步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在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其他孩子的复制品。

女儿刚上初中时,期中考试第9名。妈妈并不想批评她,只想让她对比前8名同学的成绩,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落后了,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于是,妈妈就把前8名同学的各科成绩抄了回来。

孩子放学回家了,妈妈让女儿看看她班同学的成绩,没想到女儿一下火了:“你就知道把我和别人比,我就不如他们,你看谁好就让谁来当你女儿吧!”妈妈一下愣了:“这还是我的乖女儿吗?自己没考好还有理了?”但是,这位妈妈并没有再坚持。

第二天,看女儿平静了,妈妈才问起孩子发火的原因。原来,班主任刚刚批评了她,她心里正难过呢,妈妈再让她看成绩,她就忍不住发火了。妈妈对女儿说,不管什么原因,都应该向妈妈道歉。

女儿同意了,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要老是拿我和别人比,我就是我,不可能和别人一样,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次考得不好,我已经很不自信了,您就不要再打击我了。放心,我会努力的,一定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您要多鼓励我呀!”

从那以后,妈妈再也不拿孩子的缺点去比别的孩子的优点了,女儿也说到做到,成绩很快提高到前3名,并且越来越自信了。

父母应该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停止对孩子的比较,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这样会让孩子更自信,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明白,只要他尽力了,他就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我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待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这是北京市朝阳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小飞和一位记者聊天时说起的一段话。

这位记者从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目前,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呈增多的趋势,其中以高中生居多,占总数的70%,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和强迫症等。据分析认为,引发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社会不良影响大而心理排解少。

很多父母在感叹今天的孩子自私、脆弱、难教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孩子内心的想法?父母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把自以为无微不至的“关怀”不停地强加给孩子。从生活到学习,父母总是说:“这是为你好!”总是认为孩子只要按照安排去做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样“爱”孩子是害了孩子,因为这种“爱”是强加给孩子的。

还有一种喜欢拿自己孩子和的孩子比较的父母,他们通常因为对生活、工作、家庭或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从而希望孩子能够实现他们的意志。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完美,他们就会更焦虑,从而拿别的孩子作比较,以期能够激励孩子。

不管怎样,拿孩子和别的孩子作类似的比较是不理智的教育方式。因为越是比较,就会越发指责孩子,结果就越不尽如人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总是得到否定性的结论,他就会变得自卑,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同时,他对那些经常被妈妈夸的孩子会有一种敌对心理,甚至会有对其有攻击行为。慢慢地,他会不愿意和别人相处,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从长远来看,孩子的人格发展必定会受到损害。

所以,为了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作为父母,一定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经常鼓励孩子,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

教子小贴士:

父母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比,无非是想告诫、提醒与激励孩子,但这样的比较传递给孩子的往往是他“无能”,并不能激励孩子。试想,如果孩子也拿父母与成功人士、名人相比,那会怎样呢?不要再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了,而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去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真诚地赞赏他。

附:父母不该说的类似的话

说孩子笨,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会让孩子那颗脆弱的心破碎。更何况,还有的父母会极尽心思讽刺、挖苦孩子,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加不讨人喜欢,甚至会让孩子破罐破摔,完全丧失进取的信心与勇气。结果,孩子就在父母的“激励”下彻底毁掉了。

除了别说孩子笨,父母还应该注意,类似以下的话也要尽量避免:

“你真没出息了!”

“完了,你没救了!”

“你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你真是个废物!”

“还能指望你干什么!”

“你真让我失望!”

“你太自不量力了!”

“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你不要丢人现眼了!”

“你这个不成器的!”

“像猪一样,你简直蠢到家了!”

“你真窝囊!”

“你的脑袋里进水了?”

“败家子!”

“不要脸的狗东西!”

“你怎么总是出错?”

“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

“看人家孩子多能干!”

“你以后只配当修理工!”

“哟,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你那破锣嗓子还想当歌星?”

“为什么别人行,你不行?”

“你真让我感到羞愧!”

“你真是个胆小鬼!”

“你的字像鸡爪爬的一样!”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