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频 游戏竞技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全文免费完整版阅读_张振鹏_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最新章节更新全集

孩子的学习同样需要激励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的学习同样需要父母的激励。而孩子的学习也不只局限于学校里听老师讲课,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父母应该多细心观察孩子,重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孩子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好品质,让他学到更多知识,为他的成长建立坚实的根基。

23.欣赏孩子的新奇发现

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总是充满好奇的。孩子的每一个新奇发现,都反映出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对于孩子的新奇发现,父母需要有赏识的态度,以此激发孩子继续探寻未知,激发他在各样的发现与学习中不断成长。

【经典事例】

8岁的多多吃饭总是不老实,父母为此头疼不已。有一天,多多吃着吃着却突然显得很安静,看几眼自己的杯子,从吸管喝上几口杯中的饮料,如此反复好久。不一会儿后,他干脆拿了杯子蹲在了凳子上,对着杯子上看下看,又拿吸管在里面搅来搅去。

父亲为孩子突然的安静感到疑惑,他问多多:“怎么了?杯子里有什么吗?”

“爸爸,”多多忽然抬起头问,“为什么杯子里的吸管弯了呢?”

“什么?”父亲更加疑惑地问。

“吸管啊。你看拿出来看就是直的,可放进杯子里为什么变弯了呢?”多多一脸问号地看着父亲。

父亲这才明白,多多是发现了吸管在水中的变化,难怪他一直好奇。父亲笑笑说:“不错啊,多多。你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我们吃完饭再继续研究好了。”

饭后,父亲拿来水盆、玻璃瓶子、铅笔,又拿来多多吃饭时用的杯子和吸管,引导孩子观察水中的铅笔和水中的吸管,看它们弯折的地方,看它们弯折的条件……

最终,多多在父亲的引导下,细心观察努力思考,终于自己总结出两种不同物质交界面的奇妙现象。

【教育启示】

多多的父亲注意细心观察孩子,在孩子有不寻常举动的时候没有训斥他,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最终让孩子学到了知识。

对于孩子随时随地的新奇发现,父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呵斥,那样等于扼杀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与能力。同时,父母也不要对孩子的发现不屑一顾,更不要因为孩子的发现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有什么冲突而去否定他。善于发现的孩子,表示他对生活用心,懂得去发现与分析,这种行为该是值得父母肯定的。毕竟,有时候,小发现也会孕育大智慧。

父母需要做的是欣赏孩子的发现,并和孩子一起探索,引导孩子发现更多,在发现中帮助孩子学到知识,激励孩子成长。

父母欣赏孩子新奇的发现,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与信任。父母的欣赏也是对孩子发现与思考能力的一种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多多动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对其未来的身心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对待孩子的新奇发现,父母该怎样去欣赏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发现

孩子的新奇发现,来自于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若是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他的发现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消退了,在孩子的成长中不能留下记忆。

铃木镇一以其“才能教育法”闻名于世。他有一个叫映子的小女儿,非常喜欢问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许多问题已经不是父母能顺利解答的了。铃木便想,要激发孩子自己去探索。

有一次,映子激动地发现花瓣上有一只蜜蜂,她问父亲蜜蜂的家在哪里,铃木先生想,与其直接告诉孩子,倒不如让她自己去寻找,于是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它从哪飞来的,咱们跟踪它看看吧。”

“真的?”映子高兴地跳起来,满脸的兴奋。

父女二人跟踪了蜜蜂一天,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家,映子高兴极了,因为这是她自己探索后的发现。

就如故事中的铃木先生和映子一样,在成人的帮助和引导下,孩子将会更容易发现和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

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新奇发现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父母在平时仔细观察孩子,并对他的新奇发现加以提醒、询问,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引导孩子多思考,充分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让他自己主动地去探寻世界,进而发现许多他还不知道的新奇事物。

建议二、欣赏也要看对象、分时间

父母对孩子新奇发现的欣赏,也需要看对象、分时间。

孩子的年龄段不同,父母对其发现的欣赏也要有所不同。父母不要一味地只是欣赏,却忽略了孩子当时的切身情况,使得欣赏变成了哄孩子开心的工具。要知道,父母不恰当的欣赏对孩子也是一种欺骗,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就好比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看见了影子,发现它在跟着自己做各种动作,父母该是会赞赏他,认为他小小年纪善于观察;但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也说他发现了影子在跟他做各种动作,父母还如对小孩子一样赞许他的话,不仅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就连孩子自己都会觉得父母有些虚伪了。遇到后者的时候,父母就该针对年龄特点让孩子在发现中去寻找为什么,从而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

建议三、欣赏孩子的新奇发现要诚恳

父母对孩子新奇发现的欣赏,不要只单纯地去应付,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发现并不重视,而他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热情也会因此而慢慢的消退。

东东上一年级了,这天放学回家他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发现了退位减法的简便算法。东东兴奋地说:“妈妈妈妈,让我讲给你听吧!”妈妈当时正忙着手里的家务,对孩子说:“现在妈妈正忙,等吃完晚饭再告诉我,好吗?”东东愉快地答应了。

晚饭后,妈妈坐下来正准备看电视剧,却看见东东不时地从自己的房间门口往外探脑袋,妈妈叫过孩子问他在做什么,东东手挠着脑袋说:“妈妈,你说让我晚饭后跟你讲的……”

妈妈这才想起来,她已经忘记了孩子的话,于是连忙说:“你说吧,我听着。”妈妈一边说,一边关掉了电视,与儿子坐个面对面,满面的认真与期待。

东东高兴地继续下去:“是这样子的,你看,比如说15-6吧,你可以把6分成5和1,那么15-5=10,只要算10-1=9就可以啦!”

妈妈听完有些失望,她上一年级的儿子告诉她一个自认为很重大的发现竟是如此的简单。她继续问孩子,确定了孩子再没有什么其他更重要的发现。妈妈本想不表扬他,但看到孩子满是兴奋与自豪的笑容,她想了想然后笑笑说:“不错啊!最近东东学习也认真了,进步很大,这个发现也是个不小的发现,但后面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你。所以以后要更加努力,让妈妈看到你更多的发现好吗?”

东东使劲点了点头……

妈妈尽管因为孩子的发现很简单有些小小的失望,但这位明智的母亲还是欣赏了孩子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没有因为它很小而简单地敷衍孩子。这位母亲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他这个发现的重视,妈妈的鼓励给了孩子继续前进的信心。

对于孩子新奇的发现,父母要分享他的快乐,用诚恳的态度及时地赞扬他。父母的欣赏能让孩子时刻保持探索的心,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继续学习新鲜知识的兴趣。

建议四、指导孩子在发现中学习

孩子的发现有时候需要父母的指导,让他在发现中思考与拓展,在父母的鼓励下发现最终的结论,进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一天,父亲从杂志上看见了数学家高斯小时侯的故事,他惊讶于才8岁的高斯竟然能发现著名的数学理论。晚些时候,父亲叫来上2年级的女儿,对她说:“爸爸考你个问题,1到100这100个数相加等于多少?”

女儿歪了歪脑袋,接着拿出纸和笔算了起来。随着时间过去,女儿一边算一边说:“这个算起来太麻烦了,还要一个一个数地加。”

过了很长时间,女儿终于大功告成,她高兴地说:“算完了,结果是5050!”

父亲笑笑说:“不错,你算得正确。不过,你看你耗了很长的时间,你想不想学习更为简单的算法?”

看着女儿好奇的样子,父亲拿过纸笔在纸上写着“1+100、2+99、3+98……”,写完后递给女儿,并对孩子说:“你仔细看看有什么规律?”

女儿接过纸,认真地看起来,好一会儿后,她惊喜地大声叫道:“啊,我知道了,从1加到100一共有50个101!这样算来就简单好多!”

“其实这是德国一个叫高斯的孩子在他8岁的时候发现的,”父亲继续说:“不过,现在你也发现了。所以,爸爸相信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也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女儿握了握小拳头,点着头说:“我一定会的!”

父亲对女儿的发现加以引导,不仅让孩子学到了新的知识,也激发了孩子继续努力学习的斗志。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发现也许有些幼稚,但不少情况下,这些发现也同时带着他对未知的好奇,这就需要父母耐心正确的指导,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联想思考能力。

建议五、不要不分好坏全盘欣赏

孩子的发现不全是正面的,因为这个世界很客观地存在好的与坏的事物。所以,对于孩子的发现,父母不要只为了让孩子开心,却不分好坏地一并欣赏下去。父母应当注意观察孩子的发现,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发现是有利于成长与进步的,什么样的发现又是不能学习需要屏弃的。

父母需要教给孩子简单的分辨是非对错的方法。比如,现在的孩子对动画片与武侠片里热闹的拼杀镜头都会很感兴趣,在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义的保护的力量,教育孩子不要模仿其中的动作去欺负别人。父母要通过正确的指导教育教给孩子一个坚定的信念,让他在未来的发现中可以有较好的判定。

【教育箴言】

孩子的眼里满是好奇,他所发现的事物是各式各样的。面对孩子新奇的发现,父母要时刻坚持明辨是非的信念,鼓励孩子更多地发现有利于成长的新事物,并在这些发现中指导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激励孩子的成长。

24.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曾有人说过:“创造力就是发明、做实验、成长、冒险、破坏规则、犯错误以及娱乐。”对于孩子来说,创造力就是一种天性。它体现了孩子善于发现、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反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父母要重视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从而激励孩子的成长。

【经典事例】

6岁的小林在家里常常会做出些让父母头疼的事——拆掉家里的影碟机、挂钟,把爸爸的剃须刀拆散后重装……只要他觉得有趣就会去拆一拆、动一动。因此,家里经常被他搞得一团乱,爸爸妈妈说多少次也不管用。

这天,爸爸在家里翻来找去,一副急得不行的样子,小林悄悄地问妈妈:“爸爸怎么了?”

妈妈说:“爸爸有一份文件找不到了,正着急,今天你就先乖些吧!”

“嗯。”小林一边答应着一边走进了书房,找了几个废纸盒,备好了剪刀和胶带,紧接着忙活了起来。

待爸爸走进书房,看见小林又一次把屋子弄得一团乱,心急加上儿子以前的“旧帐”累积,爸爸的脸阴沉了下来,正准备发脾气,小林却举起了手里的东西说:“爸爸,送你件礼物,我给你做的‘保险柜抽屉’,把文件放这里就不会再丢了。”

爸爸一愣,火气压了压未发出来,而是专心地听小林讲解这个“保险柜抽屉”的使用方法,同时仔细观察着这个礼物。爸爸这才明白,小林以前的“捣乱”行为原来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是平时的淘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小林的创造能力。

爸爸一手拿着那个“保险柜抽屉”,一手摸着孩子的脑袋,不住地称赞:“小林,你真棒!好好努力,将来你一定可以成为发明家!”

【教育启示】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故事里的父亲敏锐地注意到了儿子小林创造力的萌芽,适时地给孩子以鼓励,这对孩子以后在发明创造方面的成长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创造力是孩子智慧的源泉,也是孩子未来能够卓越发展的基础。但是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是先天就很优秀的,父母后天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很大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父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孩子个人的未来成长有利,同时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该怎样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美国科学家阿西莫夫说:“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崇高的特征之一。”对于未知的世界孩子都有着满满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好奇心又往往是产生创造力的条件。

爸爸把一盆花从没阳光的窗台上转移到了有阳光的窗台上,7岁的小博在一旁问:“爸爸,为什么要把花放在有阳光的窗台呢?”

爸爸刚想告诉他原因,转念又一想,这不正是培养孩子好奇心激发他创造力的好时机吗?于是,爸爸对儿子说:“你可以自己试试看啊,找两粒黄豆种上,一盆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一盆放在没有阳光的窗台上,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

小博听了,兴致满满,在爸爸的帮助下选了两粒黄豆分别种进两个小花盆,然后将其中一个花盆放在了没有阳光的窗台上,另一盆则放在爸爸的花盆的旁边,让它充分接受日照。

几天后,小博惊奇地发现,阳光照射下的花盆里,黄豆的种子已经有小芽开始破土,而没有阳光的花盆里依然没有动静。再几天后,虽然两个花盆都长出了幼苗,但仔细看,没有阳光的花盆里,幼苗又小又没有精神,而阳光下的幼苗则显得十分茁壮,嫩绿的颜色惹人喜爱……

通过亲手实验,小博终于明白了阳光对于植物幼苗的作用。

父亲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不但让孩子了解了他想要知道的事情,还进一步培养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求知欲。

因此,父母日常应该多观察孩子,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他时刻都有探索的精神,培养孩子遇到事情多问“为什么”,让孩子学会思考,锻炼他的思维能力。父母还可以根据孩子的问题再联系出新的问题,引导孩子发掘更多的想法。通过对孩子好奇心的培养进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建议二、丰富孩子的知识面

创造来源于想象,激发创造力的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它以记忆的表象为基础。创造力也需要知识与经验的积累。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他讨论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增强孩子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可以通过种种途径来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比如父母可以通过图书或玩具来给孩子提供故事、音乐、景物、画面等等,让他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引导孩子展开联想,让孩子的思维得到释放。再比如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创造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带孩子郊游、和孩子一起手工、陪孩子一起看电影等等。

孩子知道得越多,想得便也越多,他的思维能力便能得到锻炼,他的创造力也能很快地被激发出来。

建议三、肯定孩子新奇的想法

创造都是独特而新颖的。正因为孩子的世界还没有受到世俗规则的约束,他所拥有的一些新鲜离奇的想法才显得格外珍贵。

上幼儿园的女儿对父亲说,她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星星。父亲很奇怪,他吃苹果吃了这么多年,还真没发现过这个现象,他疑惑地问:“怎么可能呢?”

女儿拿来一把水果刀和一个苹果,对父亲说:“不信我让你看看。”

说着,女儿把苹果横放,拦腰切了下去。父亲很想说女儿切错了——因为正常的切法都是将苹果从茎部到底窝切下分成两半的。

但女儿却举起其中的一半苹果伸到父亲面前,高兴地说:“爸爸,看,里面有星星呢!”

果然,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恰好组成了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形状。

父亲忽然醒悟,一直以来的规规矩矩原来让他已经错过了太多的新奇,而孩子的创造力也让他深深触动,他接过孩子手中的水果刀对孩子说:“真的啊!爸爸都不知道这个发现呢!咱们一起再切切看,看苹果里还藏着什么吧!”

孩子的发现与创造往往都藏着巨大的魅力,就如那个苹果里的“星星”,不仅是故事里的父亲,每一个成年人也都会被触动吧!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但发现它却又很难——因为太多人的思想已经被世俗的框框约束得不再天马行空。而孩子不一样,他的每一个新奇想法都是他对世界的一个创造。父母应当肯定孩子的新奇想法,欣赏他的创意,从而激发他的创造力。

建议四、善用启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

启发孩子的创造力,不一定要什么很昂贵的器材,也不一定要什么很正式的训练,父母只要善于运用,哪怕是日常生活的小物件小事情,也一样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可以尽可能地让孩子参与到日常家务中来,并尽量采用他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让他联想一些日常工具的其他用途,允许他“改良”、“创造”一些日常或不常见的工具,鼓励他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各种新尝试,分享孩子的创造成果。以上种种,都有助于启发孩子的创造力,父母需要细心观察,善用良方。

建议五、鼓励孩子拓展新思路

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孩子的每一个“新思路”都代表了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孩子的这些奇思妙想,父母该给予鼓励。

儿子上小学2年级,有一天,数学老师将父母都叫了去,告诉了他们这样一件事情:数学教学恰好教到直式运算,所有孩子都按照老师的讲解由低位向高位运算,惟独他们的儿子,不管老师怎么说,他都一意孤行地从高位向低位逆向运算。

回到家后,父亲向儿子提起了这件事,并问儿子:“这是怎么一回事?”

儿子振振有词:“从高位向低位算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窍门。”

父亲意识到,儿子虽然没有听老师的话,但这却是儿子独创精神的萌芽。

父亲对儿子说:“你的想法不错!知道在学习中找窍门了,值得表扬。不过,窍门窍门,当然是实际好用的才算窍门对不对?我们来比较一下你的方法和老师的方法哪个更简单吧!”

一番比较后,儿子不得不承认——老师的方法更为简便易行。

不过,最后父亲还是表扬了儿子,鼓励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依旧要多留心观察,但是需要加上对思维结果的实际验证。

父亲没有扼杀孩子的“新思路”,尽管孩子的创造在实际中并不是那么好用。但父亲还是肯定了孩子的创造,并给予他鼓励,这将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鼓励孩子“多想想”,当遇到孩子的想法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时候,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学到生活和学习中实际可用的知识,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也激励了孩子的成长。

【教育箴言】

世界上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父母若是希望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就要通过正确的指导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这不仅对孩子的个人未来成长有利,而且一旦他成为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还将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大有益处。

25.用短期的目标鼓舞孩子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总让孩子努力,却总不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他哪来的动力呢?”的确,总看不到成功,谁都会感到沮丧的。所以,父母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定立孩子短期内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孩子真正受到鼓舞,让他在成功的良好感觉下继续努力,继续成长。

【经典事例】

诚诚上2年级了,做事向来没有长性。学校老师一直鼓励学生们写日记,但诚诚总是坚持个几天就再也不写了,爸爸妈妈为此很头疼。

这一天,诚诚对妈妈说,他很想要一辆新的雷速登车。妈妈想了想,拿出一个小本子对诚诚说:“买玩具车,可以。不过,你要先和妈妈一起订一个‘半月计划’,若是你能完成,妈妈就给你买。”

诚诚好奇地问:“什么半月计划?”

妈妈笑笑说:“在半个月内,你要坚持每天都在这个小本子上记日记,而且态度要认真。若是你能做到,我一定给你买。”

诚诚讨价还价道:“妈妈,一个星期行不行?”

“不行,定好了,半个月。怎么样?半个月后就能拿到新玩具哦!”妈妈笑着说。

诚诚一咬牙,抢了妈妈手里的小本子,大声说:“半个月就半个月!我做给你看!”

从那天开始,诚诚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先拿出小本子,把当天发生的或大或小的事情记下来,比如他受老师表扬了,再比如他今天和伙伴们踢足球输了……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在小本子上倒也写了个密密麻麻。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半个月后,妈妈把新买的玩具车递到儿子手上,并夸奖他:“有进步啊,诚诚!你看,坚持做一件事情不难吧?”

诚诚抱着新玩具,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对妈妈说:“妈妈,下次我们定一个‘一个月的计划’吧!”

“好啊!”妈妈笑着拍了拍孩子的肩膀,“不过,你要记住,我们定小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学到知识,可不要总来要礼物哦!”

诚诚低头认真想了想,然后冲妈妈笑笑,使劲点了一下头。

【教育启示】

半个月,并不算长的时间,母亲和儿子一起制定短期目标,孩子不但有了努力的方向,培养了毅力,养成了良好习惯,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有误解,就如故事里的诚诚,他会以为只要定了这种小目标,他就有奖励可拿。在这种时候,父母应当提醒孩子,给他讲清楚定目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他学到知识,让他进步,告诫孩子不要养成为了物质奖励才肯努力的坏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里德曼等人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证明,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并完成后,将更容易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种现象又被称为“门槛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给孩子设立短期目标,以此来鼓舞孩子,之后再逐渐递进目标内容,让孩子感受到前进的动力,自觉地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

曾有人说过,人的积极性不仅来源于实现目标的价值,更取决于实现目标的概率。因此,父母应该通过“短期多次”的目标制定,让孩子在不断的努力与成功中取得进步。

那么,父母该如何给孩子制定短期的目标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正确认识孩子的实际情况

每个孩子的能力与自身情况都不相同,父母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切忌急于求成。短期的目标虽然小,但若是没有依据孩子的真实情况来制定,这个目标便也没有太大意义,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担,一旦完成不了,孩子极有可能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

上小学5年级的小舟很痴迷玩游戏机,他的学习并不算太好,成绩在班里的排名一直是40名以后。父亲很头疼他的学习,为了激励孩子,父亲就对他说:“若是你下次期末考试能考进前十名,我就给你买最新型的游戏机作为奖励。”

爸爸本以为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来引诱他,他总该好好学习了吧?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小舟依然我行我素。又到期末考试,小舟的成绩还是原地踏步。爸爸十分生气,忍不住对小舟责骂不已。

妈妈心疼儿子,对小舟爸爸说:“一下子让他进前十是不是目标定太高了?若是能进三十名以内,你再奖他游戏机……”

“什么?”小舟爸爸瞪了瞪眼睛,“三十名又不是什么好名次,连中等都算不上,进步那么点儿我还给他买游戏机?不可能!我这么刺激他他都不努力,我不管他了!”

小舟的成绩就这样的,在爸爸的骂与妈妈的劝中,依旧没有任何长进……

小舟的爸爸忽略了孩子的自身能力,一味地只想拔高。孩子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甚至完全没有要努力的意思。父亲的这个目标便是白定了,他的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以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努力的做法,父母也应该避免。

所以,父母应当正视自己的孩子,为孩子量身定做合适的目标。就如够苹果,低处的苹果,跳一跳就能拿到,孩子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为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

建议二、让孩子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还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更好地做到对孩子的“量体裁衣”,让目标更贴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孩子通过参与目标的制定,可以对自身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激发他的奋斗欲望。而且,若是目标如期完成,孩子会有自豪感,并为下面的努力更添动力;若是目标未完成,孩子也会自觉地从自身寻找原因,争取下次的努力。

同时,孩子参与制定与自己有关的目标,也能提起他完成目标的兴趣。通过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完成,孩子也能感受到真正的成长。

建议三、制定的目标应该恰当

父母为孩子制定的短期目标应当恰当,太高会让孩子觉得目标遥远而失去动力,太低则又会因为要求很简单不必花太大力气就能实现,孩子不但提不起兴趣,就算完成了也得不到真正的进步。

亚东上4年级,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差。妈妈为此很着急,劝说与打骂都用上了但依然不起作用,孩子的成绩还是没有什么起色。

这一次月考,亚东拿着仅43分的数学卷子回家,见到妈妈就躲。妈妈一看,不用猜也知道孩子一定是又考砸了,刚要发火却被亚东的爸爸拦了下来,爸爸说:“这次我来试试。”

爸爸叫过亚东,父子二人一起钻进小房间,根据亚东的学习基础和成绩情况,两人商量着制定出来一个小的目标——下次考试,亚东要争取考到55分。

目标制定后,亚东对数学学习开始上心,上课也听得认真了,尽管不懂的地方还是有许多,但在老师和爸爸的帮助下,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在慢慢地解决。

又到月考,亚东回到家,十分不好意思地把数学卷子拿给爸爸看,但爸爸却夸奖起来:“好啊,亚东,58分,比目标还高了3分呢!不错啊!进步不小!”

爸爸又帮助亚东分析了他存在的问题,接着,爸爸说:“我们继续制定下一个目标怎么样?”

亚东使劲点点头,说道:“爸爸,我想挑战一下,下次我要定一个75分的目标。”

“能做到吗?”爸爸笑着问儿子。

“能!”亚东攥了攥拳头。

给孩子定一个符合实际又可以实现的目标,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激励孩子继续努力至关重要。故事中的父亲给孩子定下了合理恰当的目标,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因此,父母需要给孩子制定一个合适的短期目标。这个目标要能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要能感动孩子,引发他的兴趣,激起他为之奋斗与努力的决心与勇气;这个目标还要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执行,让他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建议四、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

有不少时候,孩子的目标制定得很好,内容也很切合实际,孩子本身也对这个目标很感兴趣。但是,孩子总是有懈怠期的,随着时间推移,他也许就会偷懒甚至忘记自己定的目标。

辰辰上小学4年级,他希望将来成为著名的小提琴家。爸爸妈妈一直很支持儿子的理想,并帮助儿子把这个遥远的大目标分解成日常的小目标,让孩子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的梦想。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辰辰迷上了动画片,经常是看到兴起而忘记练琴。

这一天,妈妈特意买回一张小提琴独奏曲的CD,当着辰辰的面放入碟机,认真地听了起来,并貌似无意地对孩子说:“这些小提琴家拉得真好听啊!”

孩子听了连忙接话说:“妈妈,以后我也要当小提琴家的。”

“是吗?”妈妈笑着说,“可是人家都是刻苦练习才成功的。你现在并没有在练习呀?”

辰辰的脸一下子红了,他不好意思地绞着手指,小声地说:“我就是、就是想看动画片。”

妈妈说:“想看也可以,但是要有度,你难道忘记你的伟大目标了吗?”

“没有!”

“那就好。你看你这个月的小目标是要学会两首新曲子,完成了吗?”

“还……没有。”

“辰辰啊,要想成功就要肯吃苦。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去完成。这样你的梦想才能实现对不对?”

“嗯。”辰辰点了点头,向妈妈道歉,“妈妈我错了,我这就去练习。”

懈怠与忘记是孩子在完成目标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故事中的妈妈,用巧妙的方法提醒孩子,让孩子重新回到奋斗的道路上来,为完成目标继续努力。

所以,父母在给孩子定立小目标后,需要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比如说,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目标写下来,贴在床头或墙上等比较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孩子。或者,父母在平时和孩子的聊天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与孩子谈起他的目标。总之,父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起孩子对自己的目标的重视,以此来督促孩子顺利完成目标。

建议五、正确评价孩子完成的目标

孩子经过自身努力完成目标,父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若是孩子的目标完成得很好,父母当给予鼓励,激励孩子继续前进;若是孩子的完成还有问题,父母就该与孩子一起找原因,告诉孩子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父母的态度也要恰当,当孩子顺利完成目标的时候,要适当地赞扬,但不要夸大他的成绩,以免让孩子产生自满情绪;而孩子若是没有顺利完成,父母也不要责骂,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找出不足之处,鼓励孩子下次注意。

在目标完成后,父母只有恰当地评价孩子,鼓励孩子扬长避短,孩子才会感觉得到成长上的进步。

【教育箴言】

用短期目标引导孩子,父母要让孩子看到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获,这样孩子就能产生“一定要努力”的决心和干劲。而完成目标后的成功与喜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与称赞,也会让孩子产生完成下一个目标的动力和激情。一步一步,就如上楼梯,孩子会不断地向高峰前进。

26.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爱好

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说:“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意思是说,看一个人的爱好,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可见,爱好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它与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密切相关。因此,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孩子,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爱好。

【经典事例】

11岁的马峻收到了爸爸送的新礼物——一辆玩具车。

哪知道才玩了不到一天,妈妈就发现马峻把玩具车拆散了,零件堆得四处都是,妈妈刚想发火,马峻爸爸却拦住了她,说道:“书上说过,凡是儿童产生爱好并主动要干的事,十有八九准会胜利。你看,世界上很多科学家小时候不是也乱拆乱卸的?咱儿子好动是好事,表明他正动脑筋呢!”

之后,爸爸又给马峻买了不少玩具手枪、军舰模型、飞机模型等等。果然,这些玩具都在玩过不久后就被马峻拆散了,孩子对动手拆卸的兴趣越来越大。最近,爸爸发现孩子在拆过后又开始重新组装,这组装也不是按照原样,而是遂了他的心愿,他想怎么装就怎么装。

不久后,马峻报名参加了市里的科技竞赛,竟拿到了绘画、自然科学、科技制作三个第一。而且,他制作的太空光速公路还获得了省科技竞赛的二等奖。

【教育启示】

马峻的父亲及时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并帮助孩子发展了这个兴趣,使之变成一项爱好。孩子在父亲的支持下对自己的爱好始终热情高涨,这才使得他最终取得优秀成绩。

孩子有自己特殊的兴趣,父母则是能发掘孩子兴趣的最好老师。而从兴趣到爱好是一个过程,孩子要先产生兴趣,父母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培养,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发掘出自己的爱好。

有了爱好的孩子,他的注意力、观察力及思考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他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增强,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父母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爱好也是对他成长的一个很好的激励。

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爱好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关注孩子提的问题

孩子总是在问“为什么”,而有时候,孩子的爱好也往往会在这些问题里隐藏。比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他小时候就很喜欢问“为什么”,他的母亲充分肯定了他敢于问“为什么”的精神,并加以指导培养,终于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耐心启发、解答,并保护孩子的这种求知和探索精神。父母要从孩子的发问中,仔细揣摩,总结出孩子的兴趣方向,进而发现孩子的爱好,并通过恰当方式的引导,让孩子逐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

建议二、不要忽视孩子的兴趣

父母要承认孩子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权利,对于孩子好的健康的兴趣不要忽视,更不要横加干涉,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乔南自小就喜欢打篮球,进入初中后,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可爸爸却十分反对他玩篮球,说是怕影响他的学习。

这一天,乔南准备说服爸爸,希望爸爸同意他让他走自己的路。但爸爸却很顽固,不论怎么说,就是不想让乔南继续玩篮球。

乔南很委屈,他甩了书本对爸爸嚷道:“你怎么就知道让我死读书?我的学习又不差,再说成功的路除了读书考学就没别的了吗?学校的篮球队一周就周末两次训练,总共也不过3个小时而已。就当成我学累了休息一下都不行吗?”

“不行!”爸爸一瞪眼,“一周3个小时,那一学期下来得多少时间?”

乔南还是有点不甘心,他想了想,决定最后再搏一下。

于是乔南摘下眼镜,对爸爸说:“你看,我的近视眼就是总看书不锻炼的结果。上初中以后我已经没有了玩耍的时间,只剩打篮球这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了。再说,现在人家都要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你难道想让我变成病秧子样的书呆子吗?那样就铁定没学校愿意要了。”

爸爸听后沉默了一段时间,最后,终于开口了:“好吧!参加学校的训练可以,但除了训练就不要再玩儿了,抓紧时间学习!”

“好。”乔南见爸爸已经松口,连忙答应。

尽管和爸爸有过不愉快,但乔南现在还是很高兴的,他认为,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自己的这个爱好也要一直坚持下去。

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是好的,但也不应该无视孩子的兴趣,就如乔南所说,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可见,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兴趣,并能在尊重的基础上对孩子加以引导,让孩子将兴趣发展为积极向上的爱好。

建议三、细心发现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显现,父母应该多多留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进而鼓励孩子确定自己的爱好并为之努力。父母同时也要避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的兴趣得到自由的发挥。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从小爱好文学,一直悄悄地学习写诗歌。进入学校的雨果对于写作的兴趣更是只增无减,甚至笔耕不辍。而当时的社会对舞文弄墨的人都有些轻视,老师自然也十分不喜欢雨果。为了阻止雨果的创作,老师便用大量的数学习题来强迫他停笔。

雨果的母亲长期细心观察孩子,她看到孩子对诗歌创作异乎寻常的热情和一直都萌动着的天生的创作灵感,于是彻底抛弃了世俗观念,干脆从学校带回了雨果。从那以后,母亲处处帮助雨果留心诗题,帮儿子捕捉灵感。在母亲的支持下,雨果的创作激情勃发,文思泉涌。

一代文豪的诞生,他的母亲功不可没。

雨果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肯定了孩子的兴趣,对雨果的兴趣加以支持鼓励,才让孩子的爱好被引导出来,并让孩子的这一爱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父母对孩子的兴趣表达出肯定的态度,对孩子的兴趣倾向给予支持,并加以适当的指引,便能激发出孩子的爱好,激发出孩子对这个爱好的最大热情。

建议四、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活动

父母要创造与孩子一起活动的环境和机会。在与孩子共同活动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细心观察,逐渐了解孩子的行为特征,进而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尽早发现孩子兴趣的苗头。

父母与孩子一起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孩子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又增进了亲子关系,使父母和孩子更容易沟通交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指导又能让孩子不断探索,从而发掘出自己的爱好。

建议五、重视孩子的劳动成果

孩子自己动手完成的劳动成果,父母要重视起来,也许在这其中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父母不要用成人的苛刻的评判标准来评价孩子的劳动成果是好是坏,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7岁的天浩喜欢画画,他的小房间里堆满了他的“大作”。

北京奥运会期间,天浩对5个福娃很感兴趣,于是自己也画了一幅“五福娃”。他兴冲冲地把画拿给爸爸看,哪知道爸爸只看了一眼就说:“你画得这是什么?一点也不像!”

天浩一愣,脸上的表情沮丧了许多。

爸爸继续又说:“还有你房间里画的那些,又占地方又乱,扔了吧!你怎么不多读读书?”

天浩听得眼泪都下来了,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从此以后,天浩再也没有画过画。

天浩的父亲错过了一个发现孩子兴趣的好时机,更是错过了引导孩子继续挖掘自己爱好的好机会。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些劳动成果,要善于观察,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对其不屑一顾只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让孩子丧失对兴趣的热情,更为严重的是还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教育箴言】

孩子小时候所培养的兴趣往往可以成为他一生事业发展的基础。而由兴趣引导出的爱好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将有效促进孩子未来的事业发展。所以,父母应当多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引导,让孩子的爱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27.鼓励孩子敢于大胆质疑

法国教育理论家狄德罗说:“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大胆质疑,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到知识。质疑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激励孩子的成长。

【经典事例】

法国著名科学家伊伦·约里奥·居里小时侯很淘气,但她却十分喜欢探索。

有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上课的时候出了一道题:把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鱼缸里,然后把溢出来的水放进另一个缸子里,结果却发现溢出来的水的体积比金鱼的小,为什么?

所有的孩子都议论纷纷,但伊伦并没有参与讨论,她在想浮力定律——浸在水中的物体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应当与物体体积相等。为什么这条金鱼就例外呢?可是大物理学家朗之万会有错吗?

伊伦回到家后向母亲居里夫人询问这件怪事,母亲笑笑对她说:“你自己动手试一下就知道了。”伊伦一定要弄个究竟,她找来缸子和金鱼,经过试验后发现,溢出的水的体积和金鱼的体积竟然一样。难道真的是朗之万错了吗?

第二天上课,伊伦就告诉朗之万,说她怀疑他昨天那个结论不对,并详细描述了她自己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朗之万听完,赞赏地笑了:“伊伦,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这的确是一个小谎言,你的怀疑是正确的。所以,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你只能相信事实。”

【教育启示】

故事中朗之万的做法旨在告诉孩子,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没有疑问就没有探索,不是所有权威都是真理。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创造发明与发现都源于发现者对周围事物或者现象的质疑。比如,牛顿质疑“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发现了“万有引力”;梅尔道克质疑“煤是否能在水里燃烧”而发现了煤气,等等。

所以,父母应该像居里夫人那样,重视对孩子“大胆怀疑”这个习惯的培养,因为,在怀疑基础上掌握的知识,在思考之后获得的知识,一定会印象深刻、受用终身。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通过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进步与成长。

那么,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父母该怎样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唤醒孩子的质疑意识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很多时候,孩子却不会主动去发问。他大都会按照书本、老师还有父母所讲的,直接照搬去做,而照搬的结果,往往也不全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孩子将会变成死板的“复读机”而没有进步。

所以,父母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孩子加以引导,让孩子能自己主动发问。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鼓励孩子不要盲从于书本、老师和父母,要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随声附和,通过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来唤醒孩子的质疑意识,培养他的怀疑精神。

建议二、肯定孩子的质疑态度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怀疑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有类似“自己不会去看啊”之类的回答,甚至有的父母还会说:“你怎么连这个都问?真笨!”这些话语都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提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下面这位父亲的做法也许能给父母一些启发。

小佳上小学1年级,这天晚上,他拿着语文课本从房间里走出来,对爸爸说:“爸爸,我觉得书上有一个字写错了。”

“是吗?哪个字?让爸爸看看。”

“就是这个,”小佳指着课文里一个“他”字对爸爸说,“这个字不对。”

“为什么不对呢?”

“因为‘他’指的是一粒种子,种子又不是人,应该用‘它’才对。”小佳一边说一边用笔在书的空白处写下“它”字。

爸爸接过课本,仔细看了看,然后对小佳说:“你的怀疑很有道理,在正常情况下,植物、动物的确应该用‘它’。不过,在《一粒种子》这篇课文里,作者是把种子当成一个小朋友去写的,这是童话里常用的写法,所以用了‘他’,明白了吗?”

“噢,在课文里这粒种子就是个小朋友,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才用了‘他’对吗?”

“对!小佳真聪明!”

小佳父亲的做法很明智,他先是肯定了孩子的怀疑态度,接着又给孩子讲明白了道理,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因此,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是古怪还是幼稚,父母都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否定和回避,而是要对孩子这种怀疑的态度给予鼓励与表扬,同时还要尽量给孩子解答疑问,让他获得成长。

建议三、不要打击孩子怀疑的积极性

如果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怀疑,父母要珍惜他的这种怀疑精神,不要置之不理,不要讽刺打击,也不要横加干涉,而是要用赞扬与赏识的态度,鼓励孩子多加思考,或是与孩子一起研究,让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

8岁的晓雯在课堂上听老师说,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被切成两断也能继续活下去,并可能分别再生长出完整的蚯蚓。

晓雯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她挖来两条蚯蚓,切成两段,放在窗台上养了起来。

但是,妈妈发现后却很生气,她骂道:“不好好看书,居然玩虫子?多恶心啊!”

晓雯委屈地说:“我是在做试验。”

“什么试验!”妈妈一边说一边把窗台上用来装蚯蚓的小罐子顺手扔出了窗外,“你给我好好看书!别光想着玩儿!”

晓雯委屈地哭了起来……

这位母亲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责骂女儿,既伤了女儿的自尊,又在无形中浇灭了孩子怀疑精神的火种,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所以,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怀疑精神,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让他大胆怀疑。

建议四、让孩子有“资本”质疑

质疑都要有根据,而孩子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便是他质疑的“资本”。因此,父母应该多注意孩子知识的积累,让孩子获取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孩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孩子的质疑态度才能更端正。

上初中1年级的严凡,自小就喜欢“怀疑”事物。父母给他买了大量的书籍,而严凡也是各方面都涉足,掌握了大量的课内课外知识。

一天,严凡拿回来自然考试卷,上面有一道大题被扣除了分数。父亲问严凡这道题的错误原因,他却说:“我怀疑这道题出的有问题,老师不该判我错。”

“哦?为什么?”

“因为根据我看的资料,再结合课本上的知识,这道题根本就没有正确答案。老师给的答案只是说了一个方面,并不完全。“

“那你跟老师说了吗?“

“说了,老师说他回去查一下资料,然后再做确认。但这道题的分数他是不可能还给我了。”

父亲笑笑说:“其实,你和老师谁对谁错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敢于怀疑,而且又和老师有了交流沟通,这样很好。”

正是因为严凡有大量的知识做底子,他才能在考试卷子上发现疑问,而父亲对他的鼓励同时又能激发孩子继续发扬这种质疑精神。掌握大量的知识,不但能让孩子有“资本”去质疑,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得更多,思考得更多,从而成长得更快。

建议五、告诫孩子不要无端怀疑

父母需要知道,对事物提出怀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的,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端的猜测或随便的怀疑。

因此,父母要适时引导孩子,让他的思想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提醒孩子,对事物的怀疑要有根据,任何有意义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认真研究,否则就会很难产生新思考和新发现,创新精神也无从谈起。

【教育箴言】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孩子若是能多些怀疑精神,敢于提出问题,这样将有助于他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对他的成长是有利的。父母应当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敢于怀疑。

28.鼓励孩子寻根问底

孩子对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孩子对已知事物想要知道的更多,并提出“为什么”时,这都是孩子寻根问底的表现,父母应该鼓励他的这种行为。正是通过寻根问底,孩子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经典事例】

200多年前,英国有个孩子叫詹姆斯·瓦特。有一天,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忽然,瓦特看见水开沸腾的时候,壶盖不停地往上跳动。他观察了好久,也没想通这是为什么,于是他问祖母:“什么玩意儿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说:“水开了,就这样。”

对这个回答,瓦特并没有满足,他又继续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它就跳呢?是有东西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她应付道:“不知道。小孩子总这么刨根问底的干什么?”

瓦特不甘心,一连几天,他都在火炉旁观察,认真地看水开以后壶盖跳动的样子,而且还拿来杯子、调羹等小餐具做试验,最后他终于明白了推动壶盖跳动的原因——水蒸汽。

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成为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瓦特在日后的精心研究中,继续发扬他寻根究底的精神,终于发明出完善的蒸汽机。

【教育启示】

瓦特的故事是寻根问底精神的一个典范。正是由于瓦特的这种精神,才最终使得完善的蒸汽机被发明出来。当然,瓦特祖母的做法是不值得父母学习的,她没有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反而是对孩子的问题不予理会,这是不可取的。当孩子对问题寻根问底的时候,父母应该欣赏他的这种精神,对他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孩子学到知识。

在现今社会,寻根究底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创新精神,还能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为他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寻根问底。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具体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

孩子对某些事物有好奇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让他自己提出相关问题,自觉地去寻根问底。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问题的答案,比父母直接告诉他,让他被动接受得来的答案要记忆深刻得多。

9岁的天畅十分喜欢小动物,邻居家里刚刚养了一群鸽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他都要和鸽子玩一会儿。

这天,天畅的爸爸也和天畅一起逗起了鸽子。忽然,爸爸说:“你想多了解鸽子吗?”

天畅逗着鸽子点点头:“当然想。”

“那咱们来比赛吧,看谁发现的鸽子的问题多。”爸爸提议说。

天畅高兴地回答:“好啊!”

于是,父子二人开始轮流向对方提出关于鸽子的问题,比如,鸽子为什么不停地东张西望?鸽子的脑袋为什么摆那么快?鸽子脚上的小铁环是什么?鸽子为什么能认识家?等等。天畅一边提问,一边思考回答,遇到父子二人实在不知道的问题时,他还记录下来,准备回去查资料。

就这样,天畅在父亲的帮助下,对鸽子的了解深刻了许多。

孩子能够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表明孩子在积极主动地观察。天畅的父亲对天畅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学到了更多知识。孩子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根问底,也培养了他的观察力与注意力,同时也有助于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建议二、让孩子自己先分析思考

当孩子的问题提出来以后,父母也可以不用立刻告知他答案,针对问题启发孩子,让他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先去分析与思考。即使是孩子最终说错了也不要责备或讽刺他,父母要鼓励并加以引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寻找到答案,让他体会到自己思考寻根问底的乐趣,从而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孩子实在寻不到答案,父母再明确告知也不为迟晚。

同时,父母还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与结论强加给孩子,更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即便问题很简单,也要尊重孩子寻根问底的精神,父母只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就好。

建议三、认真对待孩子的疑问

对于孩子自己不能解答的疑问,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并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一个较为准确、完整的解答。若是当时并不十分确定答案,父母也要在以后的时间寻找机会给孩子一个准确的答复,以免模糊的答案对孩子产生误导。

上小学3年级的贝贝问爸爸:“为什么南极有企鹅,而北极没有企鹅?”

爸爸听完后想了想,发觉自己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又不能胡乱地对孩子解释,于是就说:“爸爸也不太了解。这样吧,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查一查。”

一番努力后,父子二人终于了解到,北极原来也是有数量庞大的大企鹅的,但后来去北极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狂捕滥杀,才导致北极大企鹅的灭绝。

当父母对孩子的问题知之甚少,或者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时候,可以像故事中的贝贝爸爸那样,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研究问题,寻找答案。父母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也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父母切忌不懂装懂,随便说个答案搪塞孩子,这样孩子不仅学不到知识,还有可能给他留下错误的结论,为他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

建议四、善于向孩子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父母应该善于向孩子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进而启发孩子对问题寻根问底。下面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

一天中午,邵康节和他12岁的儿子在自家院子中闲坐。忽然,从院墙外伸出一个人头,向院子中间瞅了一圈又很快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不对。”邵康节启发儿子,“若是小偷,应该看见人就立刻缩回头,他不是还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想,说:“也许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继续启发儿子:“他只瞅了一圈,那你看他是在找大东西还是小东西?”

“应该是大东西。”

邵康节接着说道:“那么什么样的大东西会跑到别家院子里去呢?想想那人的农民打扮……”

儿子又想了一会儿,肯定地说:“他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点头:“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邵康节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教育儿子多动脑筋,培养了孩子寻根问底的精神。父母要善于向孩子发问,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且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孩子回答不恰当的地方,父母可以通过多次的提问来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让孩子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也增强他的学习能力。

建议五、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正确积极的思维,决定了他学习做事的态度。而态度逐渐会演变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与性格成就人的一生。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积极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孩子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对他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也同样大有益处。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寻根问底的精神应该肯定。而孩子想要知道的问题有很多,面对孩子各式各样的想法,父母就要引导他正确地思考,让他的寻根问底多用于有利于他学习与成长的地方,让孩子少一些对成长无益的偏颇想法。

比如,有的孩子很是不解为什么父母不允许他沉迷网络游戏,这时候父母就要从网络游戏的危害及孩子的身体健康等方面与孩子沟通交流,用一些事实进行教育,或者与孩子一起进行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对这些建议和行为深入思考,让他逐渐建立积极、健康、正确的思维方式。

【教育箴言】

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空间,鼓励孩子对他所遇到的问题寻根问底。并且父母也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既能共同分享家庭欢乐,又能激励孩子求知向上的精神,从而让孩子将他的寻根问底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为他未来的成长铺好道路。

29.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对知识的渴求,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精神生活,从而也就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求知欲是推动孩子成长与进步的动力,父母应当帮助孩子诱发他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

【经典事例】

徐立从两三岁开始,就对周围事物格外好奇。最初是好奇影子的存在,妈妈发现他的兴趣后,开始在不同的时间陪他看影子,给他讲影子的原理,让他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后来,随着徐立的长大,妈妈都会尽量满足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重视他的每一个问题,能回答的尽量回答,一时不能回答的,陪他一起查资料找答案。妈妈给徐立准备了大量的书籍,并鼓励他自己动手做实验。为了开阔徐立的视野,妈妈带着他四处游历,每到一处,科技馆和博物馆都是必去的地方。有了这些经历,徐立的求知欲越发旺盛,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妈妈说,也许孩子并不一定能事事明白,对所读的书也不一定完全能读懂,但他的求知欲却是宝贵的东西,需要父母好好地呵护。

后来,徐立在他11岁的时候参加了省里的科技知识竞赛,获得了特等奖。他说:“这种比赛不需要复习,全靠日常的积累。”看来,还是徐立的求知欲帮助他取得了好成绩。

【教育启示】

徐立有一位好妈妈。这位母亲重视孩子从小就有的好奇心,通过她的引导与教育诱发出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学得更多,成长得更快。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内在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周围事物会好奇好问,对他不了解的知识都想要弄个明白。父母应当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保护好他的好奇心,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对未知产生求知的渴望。孩子只有对知识的学习有持续而强烈的追求欲望,他才能将知识学会学好,才能为他未来的成长打下深厚的根基。

同时,求知欲还能让孩子专注于学习,对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与思维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而且,对孩子求知欲的诱发过程,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方向与学习重点,这将有助于孩子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因此,父母应当重视诱发孩子的求知欲。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作用

孩子的求知欲很旺盛,同时也很随意。他所想要知道的东西有很多,内容与方向都不固定。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首先掌握孩子的知识范围,看他都学会了哪些知识,然后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与沟通中,设法让孩子运用到他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从而让他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作用。

6岁的女儿从来没见过鹅,爸爸带她到乡下玩的时候,两人在池塘里看见了一只大白鹅。爸爸问女儿:“你猜,鹅的脚掌是什么颜色的呢?”

女儿想了想说:“一定也是白色的。”

爸爸笑笑:“你在学校里学过一首古诗,叫《咏鹅》,对吗?”

女儿点点头,眼睛还是没离开那只鹅。爸爸接着说:“里面有一句诗,‘白掌拨清波’是吧?”

女儿立刻大笑起来:“爸爸错了!是‘红掌拨清波’。”

爸爸继续说道:“哦,这样啊!我的女儿也越懂越多了。那你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鹅的事情?”

“当然想!”女儿点着头说。

爸爸说:“那我们就去查查书,看看这鹅身上还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吧!”

“好!”女儿非常兴奋地回应。

父母应该注意观察,时常留心,像故事中的那位父亲一样,对孩子周围发生的事情尽量用孩子所熟悉和掌握的知识来解释,并对孩子加以引导,以此来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渴望,进而诱发他的求知欲。

建议二、赞美孩子的求知欲望

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些事物的求知欲望的时候,需要父母给予赞美,因为这是对孩子求知欲的最好的营养剂。

有些父母会训斥孩子瞎想,认为他提出的问题要么幼稚要么古怪。殊不知,父母这样的训斥往往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扼杀孩子的求知欲。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想要学习的欲望越来越小,他会慢慢认为只要学会父母老师教的就够了,其他的知识学来无用。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求知欲表现赞美的态度,让孩子时刻保持继续求学的热情,并鼓励孩子让他在这种热情的驱动下学得更多。

建议三、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求知环境

环境造就人才。父母应当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求知环境,让孩子更方便探索未知,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父母可以在家中为孩子提供一些工具,比如望远镜、放大镜、地球仪、地图等等,父母通过演示及语言点拨,首先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同时,父母还可以在家中开辟角落,创造条件让孩子做些小实验,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满足孩子的探索心理。在实验过程中,孩子还能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实验里发现的新问题,又能诱发孩子新的求知欲望。

建议四、开阔孩子的视野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当带孩子走出家门,让现实世界给予孩子智慧的启迪。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观察与探索,逐渐培养他的学习兴趣,诱发他的求知欲望。德国人卡尔·威特在他的《卡尔·威特的教育》里就是这样培养孩子的求知欲的。

小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小的时候生长在内陆地区,从书中看到关于海洋的描述,看到航海家们的传记以及《马可·波罗游记》以后,他便非常想去看看大海。于是,老卡尔便带着他去了地中海海岸。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小卡尔兴奋至极,而老卡尔则给孩子讲述关于海洋及海洋生物的各种知识,他甚至把地球仪带到海边,让孩子形成地理概念。

老卡尔说,尽管他只是个穷牧师,收入微薄,为了能有出门的旅费,全家人都得省吃俭用,旅行时也只能住最差的旅馆。但他却坚信一切都是值得的。

老卡尔说:“现实世界能教给我们的,永远比书本能教给我们的更多、更丰富、更生动。”广博的世界对孩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父母要让孩子走出家门去学习,可以带他去博物馆、科技馆,也可以去游历山川,利用现实世界的精彩与神秘去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建议五、给孩子树立求知探索的榜样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对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父母自己也要表现出求知欲望,热爱知识,经常充实自己,从而对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求知的精神环境。

古时候,有一位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每天她都要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让他好好读书,要守礼仪,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与国家。而宰相却每天只是晨起上朝议事,傍晚下朝回家,吃过晚饭后就开始看书,对儿子的事情一点也不过问。

爱儿心切的妻子对宰相的做法很是不满,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地对宰相说:“你不要整日只顾你的公事,你也该管教管教儿子,不要总靠我说。”

宰相眼睛依旧停在书本上,不紧不慢地回答:“我入朝,是对国家忠;我待人,是对朋友义;我晚间读书,是要让自己掌握学识。你看,我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教育他吗?”

父母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榜样无形之中也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就如故事中宰相的儿子,相信在看到父亲每天都勤于公事、刻苦求知,他也一定会像父亲那样,为他自己的前途而努力的。父母给孩子树立求知探索的榜样,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的同时,还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刻苦钻研、执著追求的优良品质。

【教育箴言】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求知欲,同时还要给予孩子支持、引导与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探索与学习的乐趣,让他体验到知识的作用。父母对孩子求知欲的诱发,将有助于孩子增加学习热情,让他学到更多知识,从而激励他进步与成长。

30.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

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确定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会有明确的奋斗方向。所以,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并鼓励孩子坚定意志,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

【经典事例】

美国人约翰·富勒小的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他有7个兄弟姐妹,尽管他从5岁就开始帮母亲做事,但依然无法改善家里这种贫穷的状况。

富勒有一位不甘贫穷的母亲,她经常对孩子们说:“我们不应该这么穷的。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虽然很穷,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你们的父亲从未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而家中的每一个人又都胸无大志。”

尽管还是个孩子,但母亲的这些话却深深打动了富勒的心,他立志要成为百万富翁。经过连续12年的不断努力奋斗,他终于做成了一家大企业,而且还收购了其他的企业,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约翰·富勒说,他成功的原因在于母亲那些话的激励。后来,他在演讲中一再重复他从小立下的志向:“虽然我不是富人的后代,但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

【教育启示】

志向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财富就有多大,约翰·富勒的故事就是不错的例证。

当然,并不是要求父母都要让孩子以赚大钱为远大志向,父母要用约翰·富勒的这种精神来鼓励孩子——只有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确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人的一生才能不断进步,人才能不断成长。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一旦有了目标与斗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精神饱满。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让孩子为了目标而奋斗,这也是帮助孩子跨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大步。少年时期是志向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父母能在此阶段抓好立志这一根本环节,就能使孩子有远大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品格。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孩子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这里的远大,是指一个人的志向应当高远而伟大。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自信,让他敢于将高远伟大的志向当作自己一生的目标。

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先生曾经用民谣《凡人与神仙》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民谣中说道:“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蔡先生意在告诉孩子们,不论古今,伟大人物都是从凡人成长而来的,从凡人到天才,就看你有没有那个自信。

“神仙本是凡人做”成为了蔡先生教育子女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蔡先生还将自己孩子的名字依次叫孟子、孙子、荀子、润子、曾子(后改为君子)、西子,他就是要用这些不平凡的人物的名字来激励孩子们从小立志,给孩子们以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和名人看齐。

蔡先生就是用这种思想,激励他的孩子们从小怀有远大志向,才最终成就了蔡家5个博士、1个硕士的“博士之家”。因此,父母应该效仿蔡笑晚先生,培养孩子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以历史和现代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树立远大志向。

建议二、让孩子在兴趣中立志

孩子只有对某一科感兴趣,学起来才会有动力。若是此时父母能细心观察,并加以引导与帮助,便可以让孩子将学习兴趣与未来志向相联系。由兴趣而来的志向,一定会让孩子动力十足。

有一位母亲发现女儿从初中开始,就对英语的学习格外感兴趣。除了课内的学习,女儿还参加了英语兴趣小组。从那以后,每当女儿取得成绩、感受到学习快乐的时候,母亲都会及时进行鼓励。同时,她还经常给女儿讲在语言上有造诣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女儿很快就树立起了自己的志向——长大以后当一名英语翻译。后来,女孩大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翻译。

与兴趣相联系的志向,会让孩子更专注。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向故事里的母亲学习,通过一些恰当合理的方式从兴趣中引导出孩子的志向,让孩子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并最终获得成功。

建议三、让孩子树立成功的意念

当一个人有了成功的意念的时候,他就会时刻思考,格外努力,不断进步。因此,父母应当引导孩子树立起成功的意念,让孩子在意念推动下实现他的远大志向。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于环境极其恶劣的贫民窟,那里充满暴力,满是流浪汉与偷渡者。罗尔斯耳濡目染,从小就逃学、打架,他甚至对自己的未来毫不上心。

罗尔斯小学时候的校长皮尔·保罗改变了他,校长曾经假借看手相的名义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

当时,还是孩子的罗尔斯大吃一惊,但他还是记下了这句话,并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罗尔斯,他不再和人打架,说话也文明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认真起来。在51岁那年,罗杰·罗尔斯终于成为了州长。

尽管皮尔·保罗并不是罗尔斯的父亲,但他用成功的意念激励罗尔斯树立远大志向的做法是十分值得父母借鉴的。让孩子渴望成功,让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让他树立起成功的意念,那么,孩子所有的思考与行为便都会配合它,使他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

建议四、让孩子脚踏实地坚持目标

坚持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最终才能成功。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对自己的目标负责任,坚持不懈的意志才是成功的关键。

汉朝著名史学家班彪有两个儿子,班固和班超,兄弟俩自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班固说,他要继承父亲的事业,学司马迁,写出一部好史书;而班超则立志效法张骞,通西域,安定国家的边疆。

父亲班彪在得知两个儿子的志向后十分欣慰,他便经常嘱咐儿子们:“你们都有自己的远大抱负,这很好,你们都是好孩子。但是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付出心血。从现在起,你们一定要像以前一样继续脚踏实地努力学习!”

兄弟俩牢记父亲的教诲,按照自己的志向不断地充实自己。多年后,班固经过广泛搜求,潜心思考,终于在父亲所著史书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而班超时时不忘自己的志向,几经努力,最终奉朝廷使命出使西域,以机智果敢安定了祖国西部边疆,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能和睦相处。

要想成功,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长久坚持下去。父母在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目标的同时,还要像班彪那样时刻提醒孩子,用他自己的目标激励他,让他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从而最终实现他的志向。

另外,父母在鼓励孩子坚持目标的时候要让孩子量力而行,首先要让孩子树立切实可行的志向,若是对完全没可能实现的志向还要努力的话,也会消磨掉孩子的意志力,反而起到反效果。

建议五、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竞争激烈的现时代,父母都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但很多时候,父母会将自己的期望当成孩子的奋斗目标强加给他,这样做既忽视了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也忽略了他的整体素质,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是坚决不可取的。

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说:“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种子,最初就是从这里萌芽的。”可见,父母的主观意愿对孩子树立远大志向的影响是多么严重。这样做不仅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还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即使对于父母自己来说,也是操心受累,苦不堪言。而且,强加的目标也往往得不到实现。

所以,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鼓励他树立适合自己的远大志向。

【教育箴言】

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志当存高远。”这句话就是在鼓励人们,要怀抱高远的志向。当孩子心中有了明确的志向后,他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信心、毅力和勇气。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正确树立远大志向,并激励他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