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陷入父亲教育的误区——真正的威信来自哪里
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不是想树立就可以树立的,是一件不能着急的事。威信是父亲需要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与孩子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要想成为有威信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千万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一个样,在家又是一个样;也不能端“老子”的架子,采用专制、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反而会让自己的威信扫地,孩子也不会尊重您。
把梦想强加给孩子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曾说:“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种子,最初就是从这里萌芽的。”所以,作为父亲,也不要把自己的理想、梦想强加给孩子。因为这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家教现场】
李欣是高三生,他学的是理科,虽然他的数理化成绩都不错,但他更喜欢文科课程。高考前,学校组织大家填报大学志愿。老师说,填报志愿非常关键,因为填报的志愿从某种程度上能决定未来的工作,甚至是选择未来的人生之路。所以,要求学生要重视。
老师的话引起了李欣的思考:“我该给自己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呢?”他决定听听父亲的建议。回到家后,李欣对爸爸说:“爸爸,您说我该报什么专业?”
☆ 家有坏爸爸 ☆
爸爸说:“就报最热门的金融专业吧,以后找工作会容易一些。另外,你毕业后还可以到海外留学发展。”
李欣说:“爸爸,虽然我的理科成绩不错,但我更喜欢中文。”
“在大学里学中文有什么意思呀,还是报金融专业吧!爸爸当年的梦想就靠你来实现了。再说,你看现在金融人才多吃香呀。爸爸就希望你能成为一流的金融人才,到时候去美国华尔街发展。那样,爸爸的脸上也有光呀!”爸爸开始憧憬了……
李欣说:“爸爸,我想以后从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您要支持我的选择呀!”
爸爸觉得和儿子说不通,开始有点火了:“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不要和我在这里争辩,知道吗?”
☆ 家有好爸爸 ☆
“你想报什么专业呀?”爸爸问。
李欣回答:“我想报中文专业,虽然我的理科成绩还不错,但我想以后去弘扬中华文化。”
“孩子,你可要慎重考虑呀!”
“爸爸,我感觉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会很痛苦,所以我想以后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您能支持我的选择吗?”
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不干涉你的决定。我相信你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所以,既然你喜欢中文,那就好好准备吧!”
【案例分析】
坏爸爸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意志,而且还把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了孩子。可想而知,孩子会是怎样的感受,会不会影响高考复习,进而影响高考成绩呢?好爸爸则能听从孩子内心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决定。这样,孩子就能心情愉悦地复习、考试,最终很可能就会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和学校。
孩子在没有自主选择的意识前,父亲在某些方面替他做选择是必要的。但这并等于父亲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更不可以把梦想强加给孩子。明智的父亲一定会考虑孩子的心理要求,让孩子做出选择,并且尊重他的选择。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的路都不是父母为他选择的,而是靠自己的选择而成大器的。孩子的路终究还是要靠自己来走的。为人父者,与其把自己一厢情愿的没有圆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不如与孩子一起去圆他自己那个美丽的梦想,让孩子在您的赞赏、鼓励、支持中找到向前迈进的动力,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发展,实现梦想。
【教育建议】
建议一:别再对孩子进行“填充式”教育
很多父亲认为当年自己想当音乐家、画家、建筑师、律师,或者考上名牌大学,但因为各种原因让这些梦想化成了泡影。那么,他们把这种梦想寄托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圆他们未圆的梦。于是,父亲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必须学这学那,把孩子的自由空间都挤占满了,暂且不论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这种让孩子没有自用空间的“填充式”教育方法就是错误的,不但不能发挥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还会阻碍他的潜能的发挥。
作为父亲,一定不要再对孩子进行这种“填充式”的教育了,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建议二:不逼迫孩子按您的想法做事
英国著名教育家伊丽莎白·哈特利·布鲁尔说:“同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更加感到有必要调动孩子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只要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打算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就必须考出好分数。但是,如果我们过多地催促孩子上进,将会适得其反,压抑他们与生俱来的才华和独创性。”
希望孩子成才并没有错,错的是父亲的逼迫态度。著名作家罗兰曾说:“父亲的教育方法是鼓励,而不是逼迫和苛求,是随我们的个性发展,而绝不是强迫把我们铸成固定的模式。”父亲应该知道,真正的天才不是逼出来的。所以,不要逼迫孩子去做什么。否则,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令父亲大跌眼镜。
有一位父亲,他的孩子获得了美国青少年最著名的一个科学奖的金奖。每天,这位父亲都带着一张印有他孩子大幅照片的报纸,他为孩子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但是,他却经常叹息,因为他的孩子长大后和他断绝了一切关系。其中的原因就自爱与,这位父亲是以逼迫式的教育方式提高孩子才能的,但却同时牺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建议三: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他的技能
一位父亲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小提琴家,但最终未能如愿。儿子出生后,他就希望儿子能学小提琴。儿子3岁时,他就自作主张地给孩子买了一架小提琴。其实,他知道儿子一开始就不喜欢小提琴,但他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孩子学。最终,儿子还是也没兴趣。半年后,小提琴上蒙了厚厚的一层灰尘,这位父亲也没了热情。
后来,这位父亲总结了教训,开始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技能了。他看到儿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就给他买了一套工具,像螺丝刀、钳子、扳手等。结果,儿子每天都忙活得不亦乐乎,他的成长中只有快乐。
建议四:把一些决定权放给孩子
有些经验,必须靠自己的尝试得来。所以,当您确定孩子能够承受时,把一些决定权放给孩子,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孩子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如果孩子失败了,作为父亲,您应该跟他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应该说:“看,我早就说吧,你就是不听!”
【教子箴言】
每一位父亲都应该学会做“雕塑”孩子的艺术家,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梦想强加给孩子,一定要研究孩子究竟适合学什么,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发展。
说到的事情做不到
很多父亲经常以许诺的方式来搪塞孩子的要求,结果答应孩子的事兑现不了。几次以后,当孩子知道,父亲说到的事情根本就做不到时,他就会不再相信父亲。这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他也不会认为兑现承诺很重要。所以,他就会成长为一个不诚信的人。
【家教现场】
父亲打算把花园里那个又小又旧的亭子拆掉,再新建一座大点的亭子。当孩子知道父亲要拆小亭子时,他非常好奇。于是,他对父亲说:“爸爸,我想亲眼看工人们是怎样拆亭子的,您让人拆亭子时一定要通知我哦!”父亲同意了。
第二天,孩子要去看外婆,他再三央求父亲等他回来后再拆小亭子。父亲说:“好吧!你去吧,我们一定会等你回来后再拆的。”于是,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过了几天,孩子回家了,他却发现旧亭子早已被拆了,心里很难过。晚饭时,他小声地对父亲说:“爸爸,您怎么说话不算数呀!您不是答应我回来再拆小亭子的吗?”
☆ 家有坏爸爸 ☆
“哦,是这件事呀!爸爸是说着玩的,你想,你好几天不回来,爸爸又必须抓紧时间建新亭子,真等你回来拆就误事了?”爸爸对孩子的话并不以为然。
“可是,爸爸,你应该说话算数呀!”孩子委屈地说。
“算数?你还教训起爸爸来了?”父亲也有点火了。
“爸爸,您不是老教育我要说到做到吗?您自己都做不到,我以后再也不相信你了!”
“我是爸爸,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
孩子呜呜地哭了起来……
☆ 家有好爸爸 ☆
父亲感觉很奇怪,说:“什么不算数?”他已经忘记自己几天前说过的话了。听到儿子的话后,他记起来了。他向儿子认错:“孩子,是爸爸不好!爸爸应该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于是,父亲再次找来工人,让他们在原来旧亭子的位置上,又重新把拆掉的旧亭子搭建起来。然后,父亲让工人们当着孩子的面再拆掉旧亭子。以此,父亲表示自己说的话负责。
父亲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说到做到,这比万贯家财更为珍贵!”孩子也从父亲的言行中学会了很多东西。
【案例分析】
坏爸爸的话可能会让做父亲的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生活中,很多父亲都会扮演坏爸爸的角色,为了应付孩子而说谎,还振振有词,不向孩子道歉,不试图弥补。而好爸爸则能真正认识到“说到做到”的重要,并立即改正,弥补过失,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受到父亲诚信言行的影响。
儒家经典《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一个人凡是说出的话,一定要讲求信用,任何欺骗的言语或行为,都是不可以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和周围的人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而如何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只有靠信用。
作为父亲,您可能也在孩子面前抱怨社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你可能在发愁孩子谎话连篇、考试作弊,您可能一度成为假食品、假药品、各种假货的受害者……可是,您是不是依然在说一套,做一套,随口答应的事可以不兑现?那就别责怪孩子会撒谎,会撒谎的孩子长大了,就制造出假东西害您。到底“谁”要为诚信危机负责?
【教育建议】
建议一:要以诚相待人,表里如一
在生活中,只有说到做到的人才能得到长久的尊敬。平日里,如果您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应该及时兑现;没有打算或没有能力做的事,绝不承诺;与人约好的时间,尽量不要迟到;制定的规则,大家一定要共同遵守……
作为父亲,一定要表里如一、不虚伪、不造作。比如,当我们教导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是不是在乱闯红灯?只有学会表里如一,人生才会变得轻松。
建议二:不随便许诺,许诺必须信守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别人的托付和请求,“答应”不是唯一的选择,而应该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兑现的可能性。如果答应了自己能力以外的事,那就容易进退两难。因为兑现很困难,而放弃又会让我们失去诚信。所以,不轻易承诺,但答应了就要努力兑现。
这不仅限于成年人之间,对孩子更应该言语谨慎。面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随口答应,而是想清楚是否该答应,答应了是否能兑现。答应孩子周末去公园,就一定要去,别把孩子不当回事,说到就一定要做到。
建议三:实在不能兑现承诺就要道歉
作为父亲,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言行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一定要说到做到,要诚信。对孩子的许诺不能不认真对待,不能言而无信。如果实在因为急事而不能兑现承诺,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并道歉,争取孩子谅解,事后一定要设法弥补。
建议四:不随便哄骗、吓唬孩子
作为父亲,经常会遇到孩子不听话、哭闹的时候,有时为了及时制止孩子,可能会使用哄骗、吓唬的方法。有的父亲可能会说:“你只要听话,爸爸就给你买糖吃。”好了,孩子真不哭了,您真打算给孩子买糖吗?有的父亲也可能会吓唬孩子:“你再哭,我就把你送人。”如果孩子继续哭,您也不可能把孩子送人。所以,父亲在与孩子应对时,千万不要说不可能实现的语言。别轻视这些细节,这就是在无形中帮助孩子建立诚信意识。
建议五:引导孩子做一个诚信的人
每位父亲虽然自己不一定能做到诚信,但一定会希望孩子能够诚信。所以,父亲教育孩子做一个诚信的人。当孩子有了诚信言行时,父亲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当然,如果孩子不诚信,父亲也应该引导孩子承认和改正,教育孩子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说明原因,还要及时鼓励孩子:“爸爸相信你以后一定会说到做到。”这样,孩子会更加懂得诚信的重要,树立诚信观念。
【教子箴言】
无论是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对孩子,诚信都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父亲应该教导孩子从小树立诚信的观念,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错事要承认错误,接受批评,这样,他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父亲首先要做到诚信。
父亲就是孩子的“天”
很多父亲认为,自己就是孩子的“天”。他们唯我独尊,对孩子说一不二,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个性和人格。有的孩子对父亲的这种专制教育方式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采取过激行为,酿成悲剧。
【家教现场】
爸爸有收集邮票的爱好。也许是受了爸爸的影响,7岁的闵帆也渐渐对邮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闵帆趁爸爸不在家,就把爸爸珍藏的邮票册都拿了出来,对每张邮票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看了大半天,闵帆有点累了,就回房间休息去了。
爸爸回家后,看到自己心爱的邮票册被随意地扔在客厅的茶几上,还有几张邮票散落在外面,其中有两张还被茶几上的水给浸泡了。
☆ 家有坏爸爸 ☆
爸爸非常生气,就把闵帆叫了出来,非常严厉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闵帆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满不在乎地回答:“我觉得邮票很有意思,就拿出来看看。”
爸爸更生气了:“看看,你把邮票都弄成什么样子了?以后不许动这些邮票册!”
闵帆小声说:“爸爸,我很喜欢邮票,下次我还想看您新集的邮票!”
“下次?不行!”
“求求您,答应我吧!”
爸爸有些发怒了:“我说不行,就不行,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胡搅蛮缠的!”闵帆被爸爸喝了一声,脸都吓白了,他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 家有好爸爸 ☆
爸爸想,一定是闵帆拿出来的。于是,他叫来闵帆:“是你看的邮票册吗?”
“是的,爸爸!我觉得邮票很有意思,就拿出来看了。”闵帆回答。
“哦?你真对邮票很感兴趣?”
“嗯,我还想和爸爸一起收集邮票呢?”
“好啊!你有兴趣是好事,爸爸为你高兴。但是,不能因为你喜欢邮票,就可以损坏它们。其实,不论是否喜欢,我们都应该珍惜它们。还有一点,爸爸要对你说,就是没有经过允许,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爸爸动你的东西,也会经过你的同意的。”爸爸语重心长地说。
“好的,爸爸,我懂了。我会爱惜邮票的,而且,下次我再看它们时,一定提前向您请示。”闵帆向爸爸保证。
【案例分析】
很多父亲都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天”,所以会对孩子说:“说不行,就不行。”这是一句不容孩子争辩的话,根本不给孩子一点解释的机会。当然,这样的父亲扮演的就是坏爸爸的角色了。结果,很多孩子就像闵帆一样,“脸都吓白了”,所有的委屈只好往肚子里咽。
好爸爸则能认真听孩子的想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另外,好爸爸还能耐心地向孩子说明两点内容:一是要对物品有珍惜的态度,二是未经允许,不乱动他人的东西。这两点会对孩子的做人处世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生活中,很多父亲也认为,孩子就是应该听父亲的话,就应该对父亲言听计从,不能有半点的辩驳,等等。其实,这些行为都在证明父亲在端“老子”的架子,在做专制的“独裁者”。今天,面对孩子,父亲应该有一颗平和的心,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不把自己当“天”,孩子才会尊重您,反而会把您当“天”一样敬重。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不耍“我是你爸爸”的威风
父亲应该知道,不要在孩子面前耍“因为我是你爸爸”的威风,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著名教育家赵忠心教授指出,“我是你爸爸”,这只能是我们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子女义务的依据,而绝不能以此作为向子女施展特权和大耍威风的理由。
现在,有些孩子好逞威风,以强凌弱,敢跟长辈、老师顶撞,这些往往是因为他在家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强权压制,从而出现一种寻求平衡的非正常心理。赵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发泄或报复。本来父亲是想树立威信,但事与愿违。
建议二:给孩子一点自由,不要压制
一般来说,父亲都喜欢标榜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既不许这样,也不许那样,完全不给孩子一点自由。父亲应该知道,孩子一旦被束缚得太久了,就很有可能形成抑郁、怯懦心理,这种心理显然不利于他健康成长。
另外长期被压制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会更加的叛逆,甚至会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来。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所以父亲千万不要单方面给孩子制定过多的规矩,把孩子严格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要舍得放手,给孩子体验生活、自由支配时间的机会。
建议三:不要对孩子“以暴制暴”
在生活中,当孩子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很多父亲都会断然拒绝,然后再狠狠地批评孩子一顿。因为在生气时,父亲很可能会说出伤人的话,比如“滚”、“出去就永远别回来”等等,这样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破坏亲子关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倔强的孩子,说不定就真地永远不回来了。
当孩子顶撞父亲时,威胁或“以暴制暴”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相反只会破坏亲子间正常、自然的沟通,恶化亲子关系。这时父亲需要聆听、理解和宽容孩子,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他的真实想法,再以此着手进行坦诚的教育和说服,孩子才会主动放弃不合理的要求,接受意见。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并且和您对抗时,您要抓住这个机会,要向孩子展现做父亲的爱心,要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培养孩子鉴别对错的能力,尽量要尊重孩子,而不要随便责骂和责罚。
建议四:要别把孩子当“小大人”
一位单亲父亲晚上经常加班,但他和12岁的儿子过得很快乐。因为他们家充满了友爱和谐的气氛,父亲不端“老子”的架子,不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当“小大人”看。
又一个加班的夜晚,父亲给儿子打了个电话:“小伙子,我饿了,20分钟后到家。”“好的爸爸,我会给您准备宵夜,您注意安全。”孩子从被窝里爬出来,在厨房快乐地忙活着。很快,宵夜就摆上了餐桌。爸爸回来了:“小伙子,给爸爸做饭不辛苦呀?”儿子快乐地说:“爸爸,我已经是大人了,我愿意为您服务。”
这位父亲把孩子当成“小大人”的教育方式实在很高明。这样的话,有谁还能说父亲的权威必须端“老子”的架子,必须是建立在对孩子的训斥上吗?
【教子箴言】
作为父亲,千万别把自己真的当成孩子的“天”,要把孩子当成同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理解他。要宽容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宽容,是做父亲的美德,也是家庭教育的必需。不把自己当孩子的“天”,您就会在教育孩子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无原则地溺爱孩子
生活中,溺爱孩子并不是母亲的专利,很多父亲也会溺爱孩子,甚至比母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要什么,父亲就给什么;即使暂时没有,也会想法设法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于是,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会与日俱高,处处享受优厚待遇,结果,小王子、小公主就诞生了。
【家教现场】
儿子快放暑假的时候,他就卯足了劲,准备利用暑假好好玩,然后再把以前早起少睡的觉补过来,所以早上他打算睡到自然醒。
暑假第一天开始了。儿子也不管时间,就一直睡。虽然他的假期作业不多,但学校老师还是要求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并请家长监督。
☆ 家有坏爸爸 ☆
已经是上午10点了,儿子还没有起床。爸爸想,反正儿子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就让他睡吧,好好放松一下。
几天后,孩子确实懒惰了。他躺在床上会喊:“爸爸,我想吃××,您给我拿点吧……”当然,爸爸就乖乖地给儿子拿……
整个暑假,孩子一直是这样,爸爸还挺高兴,心想:“爱孩子,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 家有好爸爸 ☆
已经早上7点了,以往孩子6点就起床了。爸爸有点着急了,就去催孩子:“赶紧起床,假期也不要太懒,老师要求你早起呢!”
“爸爸,我再躺一会儿,您给我拿个××吃好吗?”儿子恳求爸爸说。
不过,爸爸还是很有理智的,在这方面,他是不能答应孩子的。所以他说:“现在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立即起床,起床后再吃;第二个选择是不吃,但只给你5分钟时间,5分钟后必须起床。”
儿子可怜兮兮地看到爸爸脸上严肃的表情,衡量了一下,马上就起来了。整个暑假,儿子一直跟以往一样,早早地就起床了,自己还每天晨读呢!
【案例分析】
坏爸爸是爱孩子的,但他太爱孩子了,以至于失去了原则,变成了对孩子的溺爱,但他自己还浑然不觉。而好爸爸则是理智的,虽然爱孩子,但是他很有理智;虽然他很严肃,但这种严肃却是孩子可理解、可承受的,也是不容质疑的。所以,儿子能够早睡早起,作息时间有规律。其实,好爸爸对孩子的爱是智爱,坏爸爸则是溺爱孩子。
有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热水中,它会一下跳出来;而把它放在冰水中,它就会躺在里面。如果用酒精慢慢给冰水加热,水温会让青蛙感觉很舒服。最后,当它感到水温很烫时,它已经没有力气跳出来了。其实,这就像父亲溺爱孩子一样,当孩子被溺爱到一定程度,他想跳出溺爱就已经很难了。
列宁说:“毁于溺爱的孩子比毁于小儿疾病的多。”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所以,父亲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一定不能靠主观愿望来教育孩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因为无原则地顺从孩子,满足他的要求就会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一味满足孩子的欲望只能使其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会引起孩子的不满,最终会导致难以管教的局面,甚至会使孩子走上邪门歪道。所以,为人父者,不要溺爱孩子。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不把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
父亲想一下,当孩子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坐在一起吃饭时,您会将第一筷子菜夹给谁?如果您把第一筷子菜夹给了孩子,那么,爷爷奶奶也会不甘示弱,也会夹起菜送到孙子碗里。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他就是家里最重要的人,他永远都要吃第一口。
对此,传统文化学者蔡礼旭老师说:“将第一口菜夹给爷爷奶奶,孩子学到的是孝道,从开始就有了尊重长辈的印象。第一口菜夹给孩子,营养不见得比第二口、第三口多,孩子却学会了自私。”可见,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的,不要以为把第一口菜夹给孩子就是爱孩子。实际上,夹的第一口菜、倒的第一杯水,给了谁,这一个动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建议二:不要对孩子有补偿心理
很多父亲一般都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就会对孩子有补偿心理,以为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与义务,就在能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尽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基本不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给孩子很多零花钱,让孩子去买喜欢的东西;当孩子犯了错误,自己也不去管孩子,怕孩子疏远了与自己的感情。还有一些单亲父亲,也容易对孩子有补偿心理。其实,这种心理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父亲应该对这种心理有所惊醒,要努力去除对它,理智地去爱孩子。
建议三:把生活中的小事交给孩子做
今天,大部分孩子的独立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生活中,父亲应该有意识地把一些小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交给他来做。比如,叠被子、刷鞋子、晾衣服等,也可以让孩子去买早餐,去小卖店买小件物品等。这样,就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所以,作为父亲,一定不要认为孩子还比较小,就什么事情都替孩子考虑,替他去办。只有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孩子成长得更快;只有让孩子自己处理一些事情,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才是对他真正的爱。
建议四:不要迁就、过度保护孩子
爱孩子是有原则的,迁就孩子,任着孩子的性子来,会让孩子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会让他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容易变得任性、自私。所以,作为父亲,要知道迁就孩子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是害。
另外,父亲也不能过度保护孩子,限制孩子的活动,怕他受到伤害。当孩子一旦融入集体生活,他就会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因为能力有限,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真正关心孩子的父亲,会放手让孩子去见世面,去经受挫折,而不会把孩子“锁”在身边。
【教子箴言】
父亲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一味地满足他的各种要求,容易让孩子变得冷漠无情。对孩子有爱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理智地爱孩子,不要试图把孩子前进路上的石块都给清扫干净,把坑洼都给填平,虽然他可能暂时平安,但他却失去了走坎坷之路的能力。
对孩子放任不干预
今天,还有一些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持放任不干预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会“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重养轻教。所以,把孩子生下来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人、成才则不往深处想。但忽然有一天,孩子出问题了,这些父亲悔之已晚。
【家教现场】
一位父亲经营商业,时常到外地出差,有时候一连十几天不回家。像现在,他14岁的儿子放暑假了,正好赶上他出差到外地去。孩子的母亲身体不好,没有精力管孩子。结果,孩子常常处于无人照看的状态,于是就跟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在一起了。
☆ 家有坏爸爸 ☆
整个暑假,这位父亲偶尔回家一两次,但他也见不到孩子。这时,他就会象征性地简单问一问孩子的去向,当得知孩子一段时间没有回家时,他也不深究,还是匆匆出他的差。
直到他的儿子实施他的第三起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时,这位父亲才如梦初醒,痛悔地说:“我不该放任他不管呀!”
☆ 家有好爸爸 ☆
有一次,父亲出差回家,发现儿子不在家。他就问妻子孩子去了哪里,当他得知儿子已经几天没回家时,立即到外面找孩子。虽然第二天他还要到外地参加一个重要的招商会,但他决定暂时取消行程,改由他的助理代他参会。这位父亲留了下来继续找孩子。
通过多方努力,第三天,他才在离家很远的一家网吧把孩子找回来。然后,他耐心地跟孩子交流,希望孩子能够体会父亲的辛劳,体会母亲的病痛。也许是父亲的真诚感动了孩子,孩子竟然痛哭流涕,发誓不再去网吧,不再跟那些不三不四的社会小青年继续交往了。
【案例分析】
坏爸爸认为生意重于孩子,于是就专注于生意,而放任了孩子。即使他发现了孩子有几天不着家的情形,还是继续去忙他的生意,最终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好爸爸也做生意,但却能为找孩子而取消参加招商会的行程。显然,他认为孩子比生意更重要。当然,这种意识促使他把孩子从即将走向犯罪的边缘拽了回来。
所以,父亲一定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不能放任孩子。据报载,新修订的《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已经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特别突出了对孩子的家庭保护和人性化关怀。其中规定,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否则将构成违法受到处罚。可见,放任孩子已经为法律法规所不允许。
还有的父亲在孩子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不提任何要求,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每位父亲都不应该放任孩子,而要适当地干预孩子。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不要放任孩子的玩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放任孩子去玩,而不去跟孩子探讨一些玩的问题,如玩要有节制,要跟小伙伴和睦相处,讲礼貌等,孩子的玩耍就会有失去应有的意义,就会让孩子养成贪玩的坏毛病。
建议二: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
父亲对孩子应该有期望,这才是一个合格父亲应该持有的态度。但是,这种期望应该是合理的,不宜过高,一定是凭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否则就会使孩子受挫而丧失自信心。当然,期望应该与孩子的能力与志向相符,并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兴趣以及学习水平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整。如果父亲对孩子的期望过低,对孩子的发展也不会有好处,因为孩子不用努力就能满足父亲的期望,而达不到激发孩子潜能的目的。
建议三: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
作为父亲,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逐步教育和鼓励孩子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学习能力等。千万不要给自己找工作忙、时间紧的借口,不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倾向,不捕捉孩子的细微变化,不揣摩孩子言外之意,不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等。如果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一定会贻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给孩子的成长以极大的阻碍。
建议四:与孩子一起订立家规
未经大人同意,孩子就随意开冰箱拿水果吃,或是开电视,对这些小事,父亲也不应该视而不见。要知道,生活中的一些规矩要及早订立,比如,孩子不能连续看电视超过1小时,不能随心所欲吃糖果等。对此,有教育专家说:“如果继续纵容孩子这些行为,孩子8岁后就可能会不通知大人就外出。”
所以,父亲应该和孩子一起商量,订立家规,明确规定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让他知道家规的重要。如果违犯家规,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比如连续做家务一星期,连续三天不能看动画片等等。这样做,孩子心中就有一个“可”与“否”的意识,从而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违越地做人与做事。
【教子箴言】
父亲应该明白,树大不一定直,不去修剪,它就会长出很多枝桠,就会长歪。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所以,父亲一定不要对孩子持放任不干预的态度,否则,孩子和您都会痛苦。
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孩子是父亲的希望。天下所有的父亲都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能成大器,这本无可厚非。对孩子有要求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父亲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进取心。但是,如果要求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起消极作用。
【家教现场】
这一天公布期末考试成绩,同学们都很紧张,大家围在一起议论:
“不知道这次能考多少分?要是考砸了,我妈非得把我唠叨死不行!”
“唠叨是好的,我最怕我爸揍我了,今早他还问我估计自己考了几分呢!”
“拿成绩的日子,是我最痛苦的日子。考不好的话,回家准没好果子吃。”
正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时,小东一句话没都说。此刻他心里忐忑不安,他知道这次一定没有考好。不一会儿,成绩出来了,果然不出所料,又有两门课没考及格。小东沮丧地想:“唉,回去怎么和老爸交待呢?”
☆ 家有坏爸爸 ☆
一到家,爸爸洋溢着满脸的希望,焦急地追问起来:“考得怎么样呀?”
小东低着头说:“我考得不好。”
爸爸原来阳光灿烂的脸一下堆满乌云,他严肃地说:“我是怎么要求你的呀?没长记性呀!你考不好,你的老师、同学、周围的人都会看不起你。你爸爸也让人家看不起。”
就这样,小东的压力更大了,他很恐惧考试。他眼中看到的都是考分,一切都为了考分,他好像只为考分活着。
然而,小东的成绩却一直没起色。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开始怀疑:“爸爸到底是爱我,还是爱我的考分?我多么希望爸爸别老盯着我的考分啊!”
☆ 家有好爸爸 ☆
小东慢吞吞地回到家里,爸爸一看他这个样子,就明白了几分。
爸爸说:“没考好?”
小东低声说:“嗯。”
没想到,爸爸温和地说:“没事,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你放心,爸爸不会因此而责备你,咱们今天晚上好好谈谈,我帮你找找原因,有可能是你的学习方法不对。”
小东满以为自己会挨一顿批评,没想到爸爸这次这么善解人意。他感激地对爸爸说:“爸爸,您真是个好爸爸,我以后一定会加倍努力的。”说完,他给了爸爸一个热烈的拥抱。
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小东的成绩前进了一大截。
【案例分析】
坏爸爸对孩子要求过高,只盯着孩子的考分,考分之外的东西一概不关心,不予孩子交流,不鼓励孩子,不与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孩子自然陷入对考试的恐惧之中。而好爸爸刚好相反,即使孩子没考好,也不懂脾气,与孩子分析原因,鼓励孩子。
一项针对500户家庭的调查表明:85%的家庭要求孩子要学习好,将来要比父亲强;50%以上的孩子认为家长总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近40%的孩子诉说自己处在“不断努力,但却总达不到目标”的状态中,为此,他们非常内疚和焦虑。近50%的孩子“常常感到对不起父母”,“一想到考不上重点中学,就很害怕”。有的孩子甚至经常做噩梦、难以集中注意力等,还有21%的孩子说自己活得很累。
可见,每位父亲都对孩子的前程充满了无限的期待,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很多父亲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创造一切“优良”的条件。但是,这种条件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禀赋,而只是以自己认定的模式塑造他,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结果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实际上,对孩子要求过高不仅给孩子痛苦,也给父亲带来了无限的烦恼。所以,每位父亲都应该理智地要求孩子,不要过高要求他。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认清过高要求孩子的弊端
对孩子要求过高会有很多弊端:首先,会给孩子造成情绪障碍,会让孩子特别紧张、担忧、失去信心,对学习厌恶,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强迫症;其次,会损害孩子的人格,在孩子发展人格的时期催促孩子做超出其身心发展和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会让他产生内疚、羞愧、自卑、无能感,久而久之,会损害孩子正在萌生的自主感;最后,会破坏亲子关系,当父亲强迫孩子学习时,孩子可能会变得逆反,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容易起冲突。所以,父亲应该尊重事实,正视孩子的能力,科学地引导和开发他的潜能,少给他增加压力。
建议二:父亲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在生活中,由于大多数父亲并不是一个成功者,当父亲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时,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父亲只能做到言传,而做不到身教。在孩子的眼中,父亲只是一个空头理论家,而不是实干家。父亲这种表里不一的样子,是逃不过孩子敏锐的眼睛的。当然,孩子可能迫于父亲的“威严”而不敢揭穿。
所以,父亲如果希望孩子能成为人中豪杰,那就从自身做起吧,千万不要在大好的年龄就放弃努力。如果父亲在日常生活中能给孩子做出成功表率,那么孩子自然就会模仿父亲的积极人生态度,和父亲一起进步。
建议三:给孩子创造轻松自如的环境
有位父亲,看到自己孩子成绩下降感到很是着急,他没有别的办法,只是一味地批评、埋怨孩子。最后,导致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干脆落到了全班倒数第一名。这时,他的父亲反而变得冷静了,对孩子说:“好了,你现在每往前走一步都是进步,再也不用怕哪个同学超过你了。好好努力吧!”没想到,这个孩子没有了压力,学习进步很快,信心越来越足,两个学期内成绩提高到了中上水平。
做父亲的不妨学习这种方法,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自如的环境,也许更能激发出孩子的潜力。如果父亲过于计较分数,就会带给孩子紧张的情绪。父亲要告诉孩子:“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这才是恰当的教育方法。
建议四:父亲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动机和具体的教育措施是两回事。父亲首先要把自己对孩子的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降低,让孩子脚踏实地、安安心心地学习。
父亲应该知道,对待孩子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人的智力、性格、气质各不相同,先天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高下之分。因此,不能要求孩子事事做到出类拔萃。所以,只有父亲摆正心态,才能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
建议五: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其他优点
很多父亲只是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会忽略孩子身上的其他优点。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成绩不好,但是他乐于助人、人缘很好。其实,这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要知道,现在很多名牌大学生,就是因为毕业后不能融入到新工作单位,整天郁郁寡欢,没有任何工作的喜悦和生活的乐趣。可见,需要孩子进步的地方有很多,如果父亲只把眼光盯在成绩上,就会忽略了其他的方面。最后,也许孩子就会变成一个高分低能的人,那么,即使他以后读到博士,乃至出国留学,但是没有生活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也一定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建议六:激发孩子内心的需求与动机
今天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亲人关爱中,难免会养成被动习惯,习惯等待外来的指令,非常缺乏真正源自内心的需求与动机,从而导致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如果父亲喋喋不休地表达对他的期望和要求,孩子仍然会扮演被动的角色。结果,可能是孩子无条件盲从,也可能是他对什么都无所谓,甚至会变得叛逆。作为父亲,可以选择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坐在一起,诚恳地说一下对他的期望,这样很可能就能激发孩子内心的需求与动机。
【教子箴言】
如果父亲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经过努力仍达不到要求,就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挫败感和压抑感,对孩子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所以,父亲应该理解孩子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从精神上给他爱和支持,还孩子过平凡生活的权利。
做错也不向孩子道歉
做错事改正并道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父亲也不例外。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父亲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道歉,甚至试图用下一个错误来掩饰前一个错误,不断地掩饰,最后无力偿还。作为父亲,向孩子道歉真的很困难吗?
【家教现场】
有一次,一位父亲因为心烦,出手打了3岁的女儿,女儿哇哇地哭了起来。这一幕恰好被在屋外的儿子看到了,他就挺身出来,说父亲不应该打小妹,而且还上纲上线地说:“爸爸,您不是教育我们不要骂人,更不要打人的吗?现在,您在家里怎么就能动手打人呢?”
☆ 家有坏爸爸 ☆
听到儿子这么说,父亲立即发怒了:“我是让你们不要随便打人、骂人。但是,我是在教育你们,就要通过一些方法,打小妹也是应该的。不打,她就不会有长进!”
儿子说:“爸爸,我还是觉得您应该向小妹道歉!”
父亲很生气地说:“别说了,我是老子,现在还轮不到你教训我!”
儿子不再说话了,他心想:父亲本来就应该道歉的。
☆ 家有好爸爸 ☆
开始,父亲只是一愣,静坐沉思了一会儿后,他走到儿子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小时候父亲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想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我不该打小妹,我错了。不过,我也希望你们能记住,将来千万不要再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的孩子。”
父亲敢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使他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显得特别高大!
【案例分析】
父亲也是普通人,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父亲在教育子女上有了过失,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孩子时,一定要勇于道歉。这就是好爸爸的作为。但是,如果明明错了,无论如何也不向孩子道歉,那就是坏爸爸的作为。
很多父亲经常教导孩子要勇于承认错误。可是,他们又根本不与孩子交流思想和感情,明明是自己错了,冤枉了孩子,也不容孩子的置疑和辩解。其实,言行相符,勇于承认错误,更能赢得孩子的敬重。
有一位父亲,要求孩子放学后先弹琴,再去参加课外活动。父亲回家后,只见孩子正在打电话,便责备她说:“怎么搞的,你还不去弹琴呢?”孩子委屈地解释道:“爸爸,您没有看到,其实我已经弹了30分钟琴了,我刚拿起电话您就进门了。”父亲马上意识到是自己错了,当下就很认真地向孩子道歉:“对不起,爸爸错怪你了。”
如果父亲能够放下架子,向孩子道歉,就是用行动让孩子知道: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而是应该做的事。这样的身教会比一万句言教更起作用。孩子从父亲身上学会了这些,就会以相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这就是父亲用身教为孩子奠定的良好品质。
父亲勇于向孩子道歉是家庭教育中的明智之举,这会让孩子对您产生由衷的敬意,父亲的形象在孩子心中也会越来越有分量,威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教育建议】
建议一:向孩子道歉一定要真诚
在一个英语课堂游戏上,两名同学因为一点小事打起架来,经过老师调节,先动手的孩子道歉说了“sorry”,可另一个孩子说:“可不可以用中文?”这个孩子之所以想让对方用中文,是因为英文的道歉使他感受不到真诚。可见,真诚是可以用心感受到的。其实,作为父亲,向孩子道歉时也一定要真诚,不要遮遮掩掩,显得不那么情愿。
建议二:道歉时一定要心平气和
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亲,远比固执、专横的父亲可爱得多。不过,父亲要注意,当您向孩子道歉时,必须要做到心平气和。这样会让孩子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同时,您还可以慈爱地摸摸他的头,或给他一个拥抱。如果您能这样做,您的道歉必然让孩子感动,亲子间的隔阂也就烟消云散了。
建议三:给孩子写道歉信或便条
在南京,一父亲在报上刊登了题为《给儿子的道歉信》的广告:“看了昨天你给我的信,对我震动很大,反省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来,性格变得很暴躁,漠视了你的感受。在此,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像朋友一样的说说心里话。看到这封信,就给我打电话,好吗?永远爱你、惦记你的父亲。”
可以相信,当儿子看到父亲这封“道歉信”后,肯定会为父亲的行为而感动。运用这样的方式向孩子道歉,可谓情真意切。这样的道歉,无疑使父亲在孩子心灵中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如果您觉得当面向孩子道歉很难为情,不妨试着写一封信,来向孩子表达你的歉意。
当然,也可以尝试写一个便条。一位父亲曾给女儿写过这样一个便条:“我昨天批评你,也许让你伤心了。但你知道吗,爸爸之所以批评你恰恰是爱你。你知道,离书桌太近对眼睛伤害是很大。爸爸批评你时的语气不太好,这是爸爸的错,爸爸向你道歉。但爸爸还是希望你能改掉那个坏毛病。女儿,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都是爱你的!”放学后,女儿看到便条,哭着对父亲说:“爸爸,我好怕,我还以为你不爱我了呢!”
建议四:道歉后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
孔子曾说:“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父亲知道认错,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认错之后再去落实改错的行为,那就离仁爱就不远了。所以,只有落实在行动上的道歉才会有意义。如果父亲表示歉意时很诚恳,但在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仍然不改变以前的做法,就会大大伤害孩子,甚至比不道歉还伤孩子的心。
【教子箴言】
父亲如果做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坦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向孩子认错、道歉,不会失掉面子,更会失去权威,反而会树立自己的威信。所以,请父亲不要碍于爱子,也不要维护所谓的尊严,只有真诚地道歉才会赢得孩子无限的尊重。
认为孩子没有隐私
有些父亲对孩子没有起码的尊重,他们以关心孩子为借口,不分场合地把孩子的秘密公布于众。他们要求孩子不能对自己有任何隐瞒,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是没有隐私的。所以,他们就会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上网聊天记录,甚至偷听孩子打电话、跟踪孩子等。殊不知,这些做法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变得逆反。
【家教现场】
星期天,儿子出去补习功课了。爸爸来到儿子的房间,发现他的书桌上很乱,就走过去想帮儿子整理一下。突然,他灵机一动,打开了儿子的抽屉,发现了一个蓝色日记本。
他看到儿子在日记中写道:“自从我转到这个重点中学后,我常常感到很紧张,父母对我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他们不喜欢我出去玩,总把我关在屋里学习。可他们不知道,我每天伏在桌前,永不停止地写作业、做练习,是多么痛苦。我多么想和别的同学一样,到外面去打打篮球,踢踢足球,好好地放松一下啊!”
读完儿子的日记,爸爸内心感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他原以为儿子很喜欢这所新学校,没想到这所学校给他的压力这么大。他还没想到,原来儿子对父母的做法这样的不满。
傍晚,儿子补习完回到家里,关上房门独处。晚饭时,儿子突然问:“爸爸、妈妈,你们是不是动我的东西了?”
☆ 家有坏爸爸 ☆
爸爸假装糊涂地说:“没有啊!没人动你的东西。”儿子见爸爸的态度如此坚定,什么也没有说,满脸不悦地走开了。
过了几天,趁着儿子不在家,爸爸又偷偷溜进儿子的房间,企图从日记中洞察他内心的秘密。但是,令他惊讶的是,抽屉上不知何时安了一把锁。
爸爸很痛苦,觉得自己欺骗儿子的行为已经被看穿了,儿子对自己失去了信任。但他还是很强势地说:“请打开那把锁,别把爸爸当贼防着。”听到这,儿子气呼呼地把钥匙甩给了爸爸,说道:“这是钥匙,交给您,这回您该满意了吧?”
又过来几天,父亲再次来到儿子房间时,又鬼使神差般地想看儿子的日记。这次,他惊讶地发现,抽屉的锁已卸下来了,那本日记也不见了。
有一天,儿子突然说:“爸爸,您是不是很失落?”爸爸疑惑地看着儿子,儿子说:“我已经把日记本扔了,并发誓再也不会写日记了。”爸爸惊愕地醒悟:儿子把锁锁在了心里。
☆ 家有好爸爸 ☆
爸爸鼓足勇气对儿子说:“儿子,爸爸犯了一个错误,你能原谅爸爸吗?”
儿子看着父亲,冷冷地说:“您是说偷看日记的事吗?”
爸爸说:“是的。我看你的日记,虽然是出于关心你的角度,但事先没有征得你的同意,爸爸错了。看了你的日记,才知道我和你妈妈对你太严厉了,已经让你产生了反感。所以,我们尽力去纠正自己的行为。当然,也希望你能把心里话说给我们。这样,有事的话就好解决了。你说呢?”
听到爸爸的话,儿子愣住了,他感到很意外,也很惊喜,他没想到爸爸竟然这么通情达理。儿子笑了,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爸爸,其实也没那么严重,我知道你们为是了我好。只是我有时候没处诉说,就在日记里发泄了一下了。”
爸爸说:“这样更好。不过,爸爸保证,以后再也不看你的日记了。”
儿子激动地说:“老爸万岁!”
【案例分析】
显然,坏爸爸侵犯了孩子的隐私,还不承认,结果导致孩子再也不写日记,父子关系出现僵局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坏爸爸所想不到的,所以他感到错愕。而好爸爸则不同,他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首先向孩子致歉,再解释自己看日记的初衷,以及提出如何解决孩子在日记中提出的问题,并保证自己以后不再看孩子的日记。这一系列的行为让孩子感到惊喜,他与孩子的关系也伴随“老爸万岁”而升级。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对父母的依赖减少,独立意识增强,成人化倾向明显,希望别人尊重他的独立性、自主性;他们内心变得敏感,感情变得细腻,以前敞开的心扉开始渐渐关闭,有了自己的隐私;他有些观点与长辈不一致,于是转向“日记本”倾诉“秘密”。所以,他特别反感父亲或母亲偷看他的日记、私拆他的信件,于是就自己的抽屉上安上一把锁,并用“锁”划出一道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警戒线”。
所以,作为父亲,也不要认为孩子没有隐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自己知道。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请您就不要千方百计地窥视孩子的秘密了。否则,您的“爱心”就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成为阻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有些父亲也许会说:“老子管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小小的日记有什么不能看的?”父亲不知道,自己这个举动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那么,父亲应该怎样尊重孩子的隐私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有些父亲会说:“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给的,难道我连看他一封信的权利都没有吗?”的确真没有这种权利,无论是《宪法》,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文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不容侵犯,未经允许拆看他人信件是违法的。
其实,父亲要允许孩子有秘密。孩子有秘密,父亲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因为这说明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无论哪个阶段的孩子,都是有感情的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有隐私权。所以,尊重孩子不是口号,是切实的行动。父亲如果想要尊重孩子,就先从允许孩子有秘密开始吧!
建议二:积极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和秘密
很多父亲主观地认为,孩子还小,根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其实,这样想就是在否认孩子的独立性,会使孩子伤心难过。作为父亲,一定要积极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和秘密。
一位父亲就做得特别好。他的孩子也写日记,而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日记拿给父亲看。这位父亲为什么有这种“特权”呢?因为孩子的日记本就放在写字台上,可父亲从来不私自翻看。这给了孩子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所以,他也就乐于让父亲分享自己的心事。
所以,作为父亲,一定要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当孩子不喜欢别人窥探他的秘密时,我们一定不要去偷看。如果您真能这样做,亲子关系会由于对彼此的信任而更和谐。
建议三:经常主动地与孩子交谈
每位父亲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尤其怕孩子走上邪路,因此,很想知道孩子的心里到底想些什么,但偷看日记显然不妥。一位偷看过孩子日记的父亲说:“孩子不善于与我沟通,我要想知道他的想法非常不容易,所以就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不过,每次偷看都有种歉疚感。”
其实,要了解孩子也要讲求方式,应该在日常的交流中,为孩子解疑释惑,保驾护航。父亲可以经常主动地找孩子交谈,与孩子沟通情感,营造平等、理解、宽松的氛围,使孩子感到自己和父亲不仅是血缘上的亲子关系,更是生活中可信赖的朋友。这样,孩子也会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父亲了。
父亲要注意,这种交流一定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和隐私的基础上进行的平等交流。只要父亲能真诚地与孩子交心,就一定能打开他的心扉。而这一切,是偷看日记所不能达到的。
【教子箴言】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心里有一些秘密是正常的。对此,父亲应该予以尊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不再向以前那样对自己说心里话、有事瞒着自己或给抽屉上锁而着急,更不要试图用“偷看”的方式达到目的。否则,只能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父亲只有尊重孩子的隐秘世界,才会赢得孩子的敬重与爱戴。
不尊重孩子的朋友
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人间的第一情感,此外,世上还有一种珍贵的情感,那就是知心朋友间的情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良师,更需要益友。所以,作为父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朋友。其实,这也是尊重孩子,更有利于自己在孩子和他的朋友面前树立威信。
【家教现场】
10岁的郑凡热情好客,经常邀请一些朋友到家里来玩。很多次,呼啦一下来四五个小孩子,他们非常兴奋。郑凡带头在地上蹦蹦跳跳,带头在床上打滚,带头乱扔东西,甚至还提议在屋子里捉迷藏……他们闹得天翻地覆,满地狼藉,玩具、果皮到处都是,可他们却玩得不亦悦乎。
☆ 家有坏爸爸 ☆
一次,爸爸当着郑凡的朋友的面批评他:“你看你,把屋子搞得这么乱,害得你妈妈每次都要收拾好半天!今天,你自己收拾。不能惯你养成这些坏毛病!”
看着爸爸生气的样子,郑凡没敢吭声。他的朋友们见状,也赶紧说:“我们回家了,叔叔再见。”他们都灰溜溜地离开了。郑凡很不开心,他噘着小嘴对爸爸说:“您都把我的朋友给说走了!”说完就闷闷不乐地进了自己的房间。
几天后,郑凡再邀请他的朋友到家里玩时,那些朋友都不敢来了,他们说:“我们怕你老爸!”郑凡很难过……
☆ 家有好爸爸 ☆
一次,郑凡和朋友们玩了老半天。等朋友走后,爸爸对郑凡说:“你去过景明家吧!景明有个优点,从来不乱扔东西,还把自己的东西也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你和景明是好朋友吗?”“是啊!”景明回答。“好朋友应该互相学习,你应该学习,不乱扔东西,把自己的东西都收拾好,能做到吗?”
郑凡还在低头思考,想想自己该怎么回答。爸爸继续说:“之所以爸爸没当着你的朋友说你,就是想给你留点面子,也不想让你们扫兴。你理解爸爸吗?”这下,郑凡抬起头,说“爸爸,您真好!我一定要向景明学习!爸爸,您放心吧!”
后来,郑凡果然改掉了乱丢东西的坏毛病,也把自己的东西都收拾得很整齐。当他的朋友再来家玩时,他们依旧很快乐,但地上、床上都很干净。
【案例分析】
坏爸爸不给孩子面子,当面批评他,其实就是批评孩子的朋友,结果弄得孩子很难过,连孩子的朋友都不敢再到他家去了。而好爸爸则在事后向孩子指出错误,并教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这种做法尊重了孩子,也尊重了孩子的朋友,更尊重了自己。
父亲要尊重孩子的友谊圈,也就是要善待孩子的朋友。遗憾的是,很多父亲都在扮演坏爸爸的角色,当孩子的朋友找孩子出去玩时,父亲往往会擅自作主:“××(孩子的名字)不去,他要学习!”虽然父亲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子却会觉得在朋友面前很失面子。
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会有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他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有独立的人格。当孩子的朋友发现他事事都不能做主,就不再愿意找他玩,不再接受他,这有损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所以,除非迫切需要,也就是孩子的朋友提出的要求极不合理,需要当面立即禁止外,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避免当着他的朋友的面进行,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
尊重孩子的朋友,就能让孩子学习朋友的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鼓励孩子与朋友交往,可以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孩子能在交往中培养群体意识,克服较强的个体意识等。所以,父亲应该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朋友,这能让孩子更加信赖您。
【教育建议】
建议一:积极鼓励孩子去交朋友
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父亲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去交朋友,帮孩子寻找朋友。比如,鼓励孩子与邻居、同事或亲戚家的孩子一起玩。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友谊建立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么就努力培养他的多种兴趣。这样,在参加共同活动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间的友谊。”所以,父亲有责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当然,父亲还应该适时地与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帮孩子分析并做出选择。
建议二:具体指导孩子与朋友相处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朋友,父亲要及时给予他肯定。比如对孩子说:“你有了好朋友,爸爸真为你高兴。”“听说你的朋友很善良,很优秀,爸爸真想见见他!”“爸爸相信你们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
在孩子交友的过程中,父亲要让孩子与朋友友好相处,还应该给予具体的指导:对朋友要以诚相待,不可欺骗;当朋友有过错时,要宽容朋友,还要懂得善言规劝;要尊重朋友的意愿,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交谈;在平时说话时,尽量避免刺激朋友心理敏感点……
建议三:不在朋友面前批评孩子
一位父亲当着孩子朋友的面,严厉批评了孩子,孩子很难过,认为父亲可以批评他,但不应该当着朋友的面。在孩子看来,父亲这样做,没有给他面子,也是不尊重他的朋友的表现。但是,父亲并没有在意,直到第二天孩子不愿上学时,父亲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父亲郑重向孩子道歉,并表示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于是,孩子才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亲也不应该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数落他,否则就等于向孩子的朋友表示他没有独立的能力,会让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损,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孩子有时还会故意不听话。当然,父亲也不应该当着他人的面揭孩子的“疮疤”,否则,孩子损失的是面子,而父亲损失的则是影响力和威信。
建议四:要告诉孩子交友的标准
交朋友对孩子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很多孩子因为择友不善而误入歧途。所以,父亲自己交友要有原则,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择友的标准。
孔子曾提出这样一个择友原则:“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与三种人为友是有益的,一种是“直”友,“直”是指正直,就是指交友要选择那些正直、爽快的人为友;第二种是“谅”友,谅是指代诚信,就是说要选择诚实守信的人为友;还一种是“多闻”,也就是说要选择那些博学多闻、见多识广的人为友。与这样的人交友才有益。而与那种谄媚奉迎、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友,则有害。
父亲要告诉孩子,要想交到好的朋友,先要有交到好朋友的基本品质。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古话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它的效力。
建议五:对孩子交友别有功利心
孩子交朋友,父亲不能太功利,不要认为孩子的一切都必须围绕着学习。孩子与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交朋友,可能会影响他的学习态度,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但是,交朋友不能完全与成绩好坏挂钩,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会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如美术、书法、体育、心地善良等,这也可以给孩子好的影响,因为只有广泛吸取其他同学的长处,孩子才有可能让自己全面发展。另外,孩子还可能会帮助朋友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所以,孩子交朋友应该是广泛的,目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只要是正常朋友,他们在相处中各自都能有所收获。父亲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建议六:请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
孩子交了朋友,父亲应该把孩子的朋友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要热情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与孩子的关系。
当孩子的朋友到来时,父亲也应该高兴地招呼:“欢迎欢迎!”而且,还要孩子认真接待朋友。一旦孩子们自己交流起来,玩耍起来,父亲就应该“退居二线”,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当然,也可以留孩子的朋友在家里吃饭。如果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父亲可以提醒一下孩子:“时间不早了,早点回去吧,免得你爸爸妈妈担心。”但这种提醒的语气一定要温和,不要让孩子的朋友感觉您是赶他走,而是让他感觉到您真是为他着想。
【教子箴言】
对于孩子与朋友的交往,父亲既不能听之任之,使孩子陷入不良的交际圈;也不能草木皆兵,随意去破坏孩子和朋友之间的友情。父亲要做的,就是充分揣摩孩子的交往心理,对孩子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建立纯真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