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扬州。
微服出访的朱元璋,心情十分的沉重。
此次巡视,本是要看看自己大明的锦绣江山,结果在扬州却看到百姓褴褛的衣装和骨瘦如柴的人间惨剧。
扬州过去是鱼米之乡,现在却是这么一副场景,让朱元璋的信心受到了巨大打击。
眼看气氛十分凝重,马皇后连忙岔开话题。
“前面就是上泸县了,当年咱们也去过那里,十分荒凉,周围全是沼泽地。”
朱元璋点点头,上泸县是出了名的穷苦地,怕是比扬州还要惨。
车行了半个时辰,却听到朱棣惊呼道:“爹,你快看,快看这盛世之景!!”
朱元璋听到朱棣的呼叫,面色不悦。
一个藩王这么沉不住气,成何体统。
掀开帘子,他倒要看看朱棣看到了什么。
“老四,如果你敢哄骗咱,咱非要把你...”
朱元璋话还没说话,整个人就石化在了原地。
他看到了什么?
稻田!
一眼看不到头的稻田!!!
绿油油的稻浪随风起伏,整齐的稻田被风吹起一片片浪花,向远方延展而去。
“停车!!”
朱元璋慌忙叫住了马车,火急火燎的跑下马车,来到稻田里。
他缓缓伸出手,摘下一头稻穗,将稻穗剥开,看到那一粒粒硕大的稻米,突然有种泪目的冲动。
如果说在扬州的时候,朱元璋感觉到了地狱,那在这里,就是天堂。
这才是老朱想要看到的盛世之景!
根据调查,这里属于上泸县的地界,县令是个叫李进的家伙。
“父皇,我听说松江府占地极少,上沪县更是大半在海边,李进这是怎么做到的?”
朱标对于即将见到这个上沪县县令十分好奇。
这时去田里跟农民打听消息的刘伯温赶过来,插话道:
“刚我打听了,这几年,上泸县招收了十多万百姓定居。”
“为了招募流民,县令李进出了很多惠民的政策。”
“只要是赶到上沪县的流民,每人每天至少能够喝到三碗大米粥。”
“不仅如此,凡是愿意落户上沪县的百姓,每户更是发放三两白银。”
“而那些不愿意回归上沪县的百姓,则是一律全部没收田产。”
“他这一顿操作下来,不管是不是上沪县的本地人,全都朝上沪县涌去。”
朱标被刘伯温这一番言语惊住了,没想到这李进竟然有如此大的魄力,敢招收这么多的百姓。
朱棣更是大声叫好道:
“好,这李进竟然凭一己之力,赈济了数十万百姓,实在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人才。”
马皇后扫视前方,看到不少的百姓,拖家带口朝着上沪县前行。
看到这一幕,马皇后点点头:“看样子上沪县的传闻非虚!!”
朱元璋从稻田里走出来,大喝一声:“走,咱要看看这个上沪县到底有多神奇!”
马车在颠簸中不断前行,听到马车外面的传来百姓的欢声笑语。
马车内的众人,在听到这一声声的笑声,嘴角也是微微弯起。
在扬州经历的一幕,实在是太揪心了,相比较而言,这里轻松愉悦的氛围,更让众人感到身心愉悦。
“大哥,你听外面这是什么声音?”
正在这时,朱棣仿佛听到了什么,朝朱标大声询问。
朱标忙凝神静听,竟然听到一阵阵孩子朗读的声音。
听了一阵后,朱标有些迟疑的学着说道:
“啊喔鹅衣乌鱼,波泼墨佛得特呢勒?”
“这是什么?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别说朱标了,就连朱元璋和刘伯温都没有听说过。
朱棣忍不住好奇,将头探了出去,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高的房子?你们快看啊!!”
“爹,娘,你们快来看,这房子跟咱们见得不一样!!”
朱元璋听到朱标的叫喊,却是眉头微皱。
自己这个太子怎么也这么不稳重?
随即,朱元璋就和马皇后先后下了马车,他倒要看看大儿子到底看到了什么,如此一惊一乍的。
然后...
朱元璋刚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竟然是一座六层的高楼,看上去高达十数丈。
楼房通体灰白色,结构四四方方,好像一个大棺材。
不仅如此,这高楼的占地面积极大,怕不是得有数十亩地。
在这些楼层里面,朱元璋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房间。
如同蜂巢一般,分割的十分均匀,显得极为的规整。
楼房最上方中央处,还刻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上沪实验小学。
“什么叫做小学?”
朱元璋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楼房,更没有听说过什么小学。
刘伯温同样茫然的摇了摇头。
纵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读史书,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小学这个词。
此刻,在一条大路上,只有他们一行人驻足楼房门口观望。
其他百姓面色如常,好似早就司空见惯。
显得朱元璋他们等人没有见过世面一样。
朱元璋顿时感觉有些尴尬,对随行的侍卫道:“去查查怎么回事?”
“遵命。”护卫拱手离开。
很快,护卫就赶了回来。
“爷,查清楚了。”
“说!”
“这实验小学是上沪县县令李进建造的一处私塾,就是为了普通百姓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
“这所学校,至少有着上千个小孩在里面学习。”
“百姓说县令称之为六年义务素质教育,而且在这里学习是完全免费的。”
“而且百姓们说,这样的小学,上沪县还有五个。”
“不仅如此,上沪县还有五所中学。”
朱元璋和刘伯温听完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学习免费的私塾?
还有十所这样的私塾,那岂不是上万人?
朱元璋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
能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读书的机会,这是多少父母一辈子的心愿。
而这一幕,在上泸县轻松的被实现了。
刘伯温也是在旁感叹道:“幼有所学,大同之治也不过如此。李进真乃奇人也。”
“当当当!!”
正当朱元璋还沉浸在实验小学给他的震撼之中时,突然学校里响起了悠扬的钟声。
然后,朱元璋就看到令他更加震撼的一幕。
随着钟声的响起,只见楼房里的每个房间瞬间涌出了无数的小孩子。
这些孩子小的看起来有六七岁,就算是最大的孩子,也不超过十二三岁。
但是无一例外,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又到了升旗的时候了,每次到升旗的时候,我就忍不住驻足观看。”
“说来也怪,就那一个小小的旗子,天天看,日日看,我竟然看不腻。”
“别说是你了,咱们大家伙有哪个看腻的?我现在每天都还会早起,观看咱们县里的升旗呢。”
周边的百姓,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小学里发生的事情。
但是朱元璋一行人,却没有一个能听懂这些人在说什么。
“升旗?升什么旗?”